以色列能够单挑整个阿拉伯世界,打赢六次中东战争,为什么就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加沙呢?
以以色列的军事实力,拿下加沙完全不是问题,但加沙成了当下巴以矛盾的主要冲突点,成了以色列折戟沉沙的洼地。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接着上期内容,来说一下恐怖主义阴影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
巴解组织与《奥斯陆协议》
1964年,在多个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为“巴解”。
顾名思义,它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和以色列并存的巴勒斯坦国,而是透过武装斗争解放整个巴勒斯坦。
它最早的宪章里写的很清楚,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和以色列共享土地,而是要否认以色列的存在与合法性,并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收复整个巴勒斯坦领土。
换句话说,巴解组织的成立本身就是对“两国方案”的彻底否定。
20世纪70年代,巴解组织的核心领袖阿拉法特一方面以民族解放斗士的形象在国际上赢得许多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在幕后主导了多起恐怖袭击,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慕尼黑惨案。
![]()
1972年的德国慕尼黑夏季奥运会期间,巴解的分支组织“黑九月”绑架了以色列代表团的11名运动员,并要求以色列释放那些被拘留、参与过针对以色列武装行动的巴勒斯坦囚犯。
在随后的谈判和德国警方的营救行动中,这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害,同时还有一名德国警察殉职。
这起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让巴解组织的暴力行动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以色列政府随后对巴解展开了报复行动,由国家情报机构摩萨德追踪并击毙了和事件有关的黑九月成员。
这场行动虽然有效打击了巴解组织,不过在国际上也引发了争议。
有人批评摩萨德的跨国追杀手段过于激烈,以色列也因此承受了不小的政治压力。
![]()
摩萨德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刚刚结束,随着美苏对抗的消退,中东的格局开始出现松动,一些国家希望借机推动巴以双方的和平进程。
挪威在1992年撮合巴解组织与以色列代表在挪威的首都奥斯陆秘密展开谈判,讨论可以达成和平协议的具体细节。
到了1993年,双方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居中协调下,在白宫草坪上公开签署了著名的《奥斯陆协议》。
当时的画面至今仍经常被回放,克林顿站在白宫草坪中央,拉着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的手,让他们握在一起。
克林顿后来回忆说,那一刻他几乎热泪盈眶,他真心相信这是中东迎来和平的历史时刻。
![]()
根据协议,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而巴解组织则承诺放弃恐怖主义,并在“两国方案”的框架下继续谈判。
简单来说,《奥斯陆协议》的宗旨是先为两方搭建和平舞台,给双方一个框架和时间慢慢讨论领土分配。
可遗憾的是,阿拉法特虽然在文件上承诺放弃武装斗争,但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完全兑现,恐怖袭击依然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在加沙地带另一个力量正在迅速崛起,那就是哈马斯。
![]()
哈马斯
圣战主义者哈马斯
哈马斯与巴解组织截然不同,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至少在外交场合愿意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并接受谈判框架。
而哈马斯的宪章明确写着不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拒绝任何形式的“两国方案”,目标是把犹太人彻底驱逐出巴勒斯坦。
因此从90年代开始,巴勒斯坦社会内部其实存在两条路线:一条是阿拉法特主导的“外交谈判路线”,另一条则是哈马斯的“圣战路线”。
![]()
进入21世纪后,巴以冲突再次升级。
2000年的戴维营谈判中,以色列总理艾胡德·巴拉克向阿拉法特提出一个极为慷慨的条件:几乎将整个加沙和大部分约旦河西岸划给巴勒斯坦,并且同意把东耶路撒冷作为未来的巴勒斯坦首都。
这可以说是两国方案最接近实现的一次机会,但阿拉法特还是拒绝了,他坚称在耶路撒冷问题上不做任何妥协,也就是他要得到整个耶路撒冷。
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再次爆发大规模自杀式袭击和恐怖行动,而以色列也采取了军事手段回应袭击,奥斯陆和平进程就此彻底破裂。
对于这一幕,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公开演讲时发出了深深的惋惜与感慨。
![]()
戴维营谈判
在那几年,大规模自杀式袭击成为以色列社会的日常噩梦,公交车、咖啡馆、学校门口,几乎所有公共场合都可能成为爆炸的目标。
仅在2000年至2006年间,就发生了三千多起恐怖袭击,造成1600多名以色列平民死亡。
以色列社会因此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也对寻求和平感到绝望。
因为不管怎么谈,总有人想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于是从2002年开始,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修建了一道长达数百公里的隔离墙,有些地段是高墙,有些地方则是铁丝网,目的是阻止恐怖分子渗透。
事实证明,这堵安全围墙在国家安全的提升上立竿见影,在短短几年内,自杀式袭击数量骤减九成。
对以色列人来说,这堵墙等于是生命线。
![]()
隔离墙
但与此同时,隔离墙切割了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圈,他们感到自己被彻底困在了笼子里,出行受限,经济活动受阻,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以色列的愤怒。
国际社会也多次批评隔离墙侵犯人权,要求以色列拆除争议部分并给予赔偿。
但以色列政府的回应很直接,在面临频繁恐怖袭击的情况下,保护国民生命安全才是他们的首要责任。
正是在这种矛盾的环境里,哈马斯趁机扩大了影响力。
它不断利用民众的愤怒情绪,宣称只有通过圣战才能解放巴勒斯坦,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
2005年,以色列基于安全和政治考虑,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军,拆除了所有犹太定居点,
试图减少对加沙的直接控制,给巴勒斯坦人更多自治空间,借此缓解双方的冲突,同时也减轻驻军上的财政负担。
事实证明,撤军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和平。
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选举中获胜,次年与法塔赫爆发武装冲突,最终将法塔赫赶出加沙,加沙地带开始完全由哈马斯统治。
换句话说,以色列的撤离并没有换来和平,反而让哈马斯趁机崛起。
![]()
2023年的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
当日清晨,数千枚导弹从加沙同时射向以色列南部,随后大批武装分子通过地面摩托车、滑翔伞甚至破坏边境隔离墙,直接涌入以色列的城镇和军营。
他们不区分军事目标和平民进行无差别攻击,最令人发指的是当时在以色列南部举行的一个音乐节上,哈马斯武装闯入现场,枪杀并劫持了上千名年轻人。
保守估计,至少有1200名以色列平民遇害,成为犹太人自大屠杀以来所遭遇最惨烈的单日屠杀。
不仅如此,哈马斯还劫持了大约240名人质,许多人质至今都还没有被释放。
这起事件让以色列社会极度震惊和愤怒,以色列政府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目标不再只是遏制哈马斯,而是彻底毁灭哈马斯的军事能力。
我们如今在新闻中看到的加沙战争,其实就是10月7日惨案作为导火线的直接后果,一直持续到今天。
![]()
总结
有人可能会说,以色列在对哈马斯的打击中经常会袭击无辜的平民。
但大家知道吗,哈马斯常常混入居民之中,同时把军事指挥部、武器库甚至导弹发射阵地设在医院、学校等民用设施里,把平民变成操纵战争的人盾。
他们透过这样的方式散布谎言,误导国际舆论,让人误以为以色列总是在针对平民实施打击。
这里就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凭以色列的军事实力,为什么击垮不了加沙这样一个小地方?
巴以冲突之所以这么持久,正是因为哈马斯藏匿于平民之中,把平民当作人盾。
如果以军要最大程度减少对加沙居民的伤亡,就不可避免要增加战争成本,拉长战争时间。
以色列的每一步都必须兼顾作战效果与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必须实施精准打击。
![]()
很多人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尤其是对妇女儿童的伤害,但却很少有人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的暴行。
因此我们更应该理解这些背景,才能真正明辨真相。
自战争开始以来,流入加沙的粮食比之前还要多。
但哈马斯将本应该用来重建民宅、学校等民用设施的建筑材料,用来修建地道、火箭发射阵地等等,把燃料优先投入军事行动中。
其它民生物资在进入加沙后会先被哈马斯没收,再通过他们控制的黑市高价转售,所以大部分的平民根本得不到援助。
他们会把食物、药品等物资作为筹码分配给支持他们的群体,以此巩固政权。
许多进口的药品和医疗资源也是优先给哈马斯的领导层和他们的家人,一般人根本拿不到。
然后他们在对外声称加沙缺乏人道物资,以此获取更多物资,并让国际社会讨伐以色列。
![]()
历史已经证明,巴以问题根本不在于巴勒斯坦是否需要成立一个国家,而在于巴勒斯坦中有一部分势力总是想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永久抹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