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藏着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老物件,其中有一封用毛笔写的中文信件,纸页已经泛黄,全文总共 976 个字。这封信是乾隆皇帝写给英国国王的,如今成了反映一个时代认知局限的见证。
这封信的由来得从 1793 年说起。当时英国派了个叫马戛尔尼的贵族带着使团来中国,名义上是给乾隆祝寿,其实另有目的。
英国那时候刚打完仗,成了厉害的殖民国家,国内的机器已经能造出大量棉布之类的商品,卖不出去就着急,想找中国这个大市场做生意。他们还带了不少稀罕东西,有蒸汽机、天文仪器,还有新式火炮,既想展示实力,也想让清朝看看西方的进步。
![]()
使团到了北京,乾隆一开始挺客气,觉得远方国家来朝贡,得好好招待。他让大臣带着使臣见了面,摆了宴席,还赏了不少东西,连没进京的六百多个船工也都给了赏赐。
但等英国人说出真正的请求,乾隆的态度立刻变了。英国人想在北京派个自己人常驻,管两国的买卖,还希望多开几个港口通商。
乾隆给英国国王的回信里,把这些请求全拒绝了。信开头就说,英国国王在遥远的海那边,心里向往天朝的教化,派使臣来祝寿送礼,这份恭顺的心意值得嘉奖。但说到派人住北京,他明确表示不行,说这和天朝的体制不合。
他还解释,以前西洋人来天朝当差,都得穿天朝的衣服,住在北京不能回本国,这是老规矩。英国既不想让人留下不回去,又想让人自由往来传消息,根本行不通。
![]()
他还反问,要是天朝想派人常驻英国,英国能答应吗?西洋国家那么多,要是都学英国提这要求,哪能一一答应。再说澳门早就有英国人做生意,天朝一直照料得很周到。之前有广东商人欠了洋人的钱,官府都从国库掏钱先还上,还治了商人的罪,根本不用特意派人来北京照料。
至于通商,乾隆的想法更简单。他在信里说,天朝管着这么大的地方,励精图治办好政务就行,不稀罕什么奇珍异宝。英国送来的那些东西,也就是看在诚心的份上才收下。天朝的恩德和威严传到各地,各国都来朝贡,值钱的东西从四面八方运来,什么都不缺,根本不用英国造的物件。
英国人还提过想让派人来学习天朝的教化,乾隆也不赞同。他说天朝的礼法和英国不一样,就算学了,英国有自己的风俗制度,也学不来,学了也没用。
这封信被马戛尔尼带回英国后,不少人看了觉得可笑。他们没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东方帝国对世界的变化毫无察觉。
要知道那时候英国已经靠着机器生产变得越来越强,而乾隆眼里的 “奇巧玩物”,正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乾隆满脑子都是天朝最厉害的想法,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
后来这封信就留在了英国,最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起来。现在它安放在透明的展示柜里,来往的游客大多只是匆匆扫过,很少有人知道这短短九百多字背后的故事。这封信里没有激烈的言辞,却处处透着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傲慢,也悄悄预示了这个庞大帝国后来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