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开始,新会地区的茶枝柑(也叫新会柑、大红柑)陆续进入采收季。根据成熟度的不同,新会柑被划分为青皮柑、二红柑、大红柑等多个成熟度,采收期横跨2个多月。对于不同成熟度的茶枝柑在剥皮后,可以对应制作成新会陈皮的青皮、微红、二红、大红、冬后等,在不同的销售场景进行对应不同的消费需求。
每当这时候,网上总有一些陈皮商家跳出来说“新会”和“非新会”的茶枝柑并无差异等等言论,散布“买新会陈皮不如买XX陈皮”等观点。老李一直认为,中国的陈皮食用历史有数千年之久远,也不仅仅只有新会陈皮一项。对于新会陈皮的盛名,明清两代以后才广为流传和被传统中医推崇,因此从传统陈皮的广义应用中,并不是非要新会陈皮不可。
![]()
新会陈皮
但老李认为,把其他产区的陈皮和新会陈皮混为一谈,那就是不对的言论。传统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等均有自己的定义,“新会陈皮”之于“传统陈皮”和“广陈皮”是有层级关系的,其“道地特性”也有明确的药食同源定义,因此不管在传统中医药或者现代研究中,对于新会陈皮和其他陈皮也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区分,老李在这里就不再作分析。
针对“新会陈皮与其他陈皮无差异”的观点,本文主要是引用最新发布的论文观点来阐述新会陈皮从“新会的特殊地理水土”的角度,为什么在挥发油等含量上跟其他产区的茶枝柑有差异,并论述新会陈皮在道地特性上受“水土条件”影响的重要性。
![]()
Microbiome (中科院一区Top,国际权威微生物生态期刊)
一、新会地区“土壤养分”及“耐盐微生物”促进陈皮活性成分:单萜的合成与积累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吴鸿教授团队在中科院生物学一区Top期刊Microbiome(国际学术期刊《微生物组》)在线发表题为“Soil conditions and the plant microbiome boost the accumulation of monoterpenes in the fruit of Citrus reticulata ‘Chach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揭示了广陈皮道地产区中,土壤养分及耐盐微生物的组成能够显著促进广陈皮的活性成分——单萜的合成与积累,也进一步揭示了新会陈皮“道地性”的奥秘。
上述研究团队采集了道地产区(广东新会)和非道地产区(广东惠州、台山、广西玉林)等7个果园的样本,采用多组学方法,系统性地挖掘了“土壤养分-根系微生物-新会陈皮品质成分”的内在关联机制。
![]()
茶枝柑样本采集示意图
二、“新会”与“非新会”的陈皮挥发油区别:新会陈皮的“7种单萜”含量更高
新会陈皮有“黄酮类”和“萜烯类化合物”等两大重要的功效成分,而果皮中的这些单萜成分,是萜类化合物里的其中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是新会陈皮中的重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可以作为评价陈皮是否“道地”的重要标准之一。
该研究首先构建了新会陈皮“单萜含量”的随机森林模型,通过代谢组检测发现,在茶枝柑果皮中存在18种不同类型的挥发油成分,其中7种单萜成分的含量都显示道地产区显著高于非道地产区。
![]()
同品种但不同种植区域的基因表达区别
通过对茶枝柑的根、叶和果实中的基因转录差异检测,团队人员发现萜类合成相关的基因、盐胁迫相关基因以及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在道地产区高表达,且这些高表达的基因与上述7种单萜成分的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道地产区单萜成分的积累。
![]()
道地产区根系高表达基因与7种单萜成分呈现显著正相关
土壤养分与中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相关,另外逆境胁迫也会提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因此,研究团队测定了新会陈皮的根系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现新会陈皮道地产区新会特殊的土壤环境中具有高浓度的盐分、镁离子、锰离子和钾离子,这些元素能够通过促进植物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和萜烯骨架合成酶活性,提高了新会陈皮中的单萜含量。进一步通过宏基因组——代谢组关联分析,获得可促进新会陈皮单萜积累的微生物遗传信息。
![]()
土壤化学性质及其与根部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根系微生物”的构成能够调控植物对营养的吸收,助力植物抵御逆境胁迫,对药用植物功效成分的合成产生影响。在研究进程中,研究人员察觉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的根际土壤以及根内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别。具体而言,于新会道地产区的根际土壤里,众多微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与耐盐、萜类合成相关的基因。这表明这些微生物具备耐盐特性,并且拥有合成萜类化合物的潜力。
![]()
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介导的对单萜积累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实验后,从新会的道地产区的陈皮根际土壤中分离到耐盐细菌,通过合成微生物菌落验证了道地产区新会富集的耐盐细菌能促进高品质新会陈皮“单萜”的合成与积累。研究人员验证得出根际土壤和内共生细菌可通过触发植物免疫反应或为植物提供单萜合成中间产物,共同促进了茶枝柑果实中单萜类化合物的积累。
![]()
合成群落促进了单萜在茶枝柑叶子中的积累
综上所述,新会土壤凭借“三水融通”所形成的高盐度(平均盐度为 0.32%),显著激活了茶枝柑中盐胁迫响应基因与萜类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从而推动了 7 种单萜类活性成分的累积。与此同时,根际富集的耐盐微生物同样具备合成萜类的潜力,构建起“土壤 - 微生物 - 植物”协同调控网络。此研究首次从机制层面揭示了新会陈皮道地性的生态生物学依据。
![]()
新会地区茶枝柑种植区水系图
三、新会“水土”是道地性关键:咸淡水交界冲积,形成大量的营养元素和高盐度土质
对于新会陈皮的道地特性,相关部门(质检总局、广东药监)也发布了《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道地性评价》明确新会陈皮为中国道地药材;规定其原料必须为新会地区种植的茶枝柑;强调水土、气候、品种、加工技艺四者缺一不可;土壤分析数据显示新会土壤盐分、有机质、微量元素显著高于周边地区。
![]()
关于新会水土的条件对新会柑道地特性的研究
其实,以上种种关于新会陈皮“道地特性”优势,其实都是得益于新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区位来看,新会坐落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处于西江与潭江的交汇之处,且每年受南海海潮倒灌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水融通”“咸淡相交”的水土风貌。
这一独特的地理现象进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土壤环境,其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具备较高的盐度。这种特殊的土壤环境孕育了新会陈皮卓越的道地品质,亦是新会作为广陈皮道地产区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
所以,希望读者朋友们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别再简单地认为其他地区都种植的茶枝柑也跟新会无差异了。从自然地理等水土特性上,“新会”的水土生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其他地区放种植的茶枝柑,做出来也就是具备其他地方特性的陈皮,并不能称之为“新会陈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