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连下几日的小雨迎来些许停歇,记者一行来到新区街道马岭社区裕达佳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刚荣获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的张海涛。刚下夜班的张师傅身着朴素,深色外套干净平整,脸上挂着憨厚温和的笑容,听闻记者来意,他连忙热情招呼:“快上楼坐,楼上聊!”
![]()
![]()
走进张海涛的家,屋里整洁明亮,在客厅靠墙的矮柜上,一沓沓献血证、荣誉证书整齐地码放在上面,红色封皮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他拿起最上面一本的献血证,指尖轻轻拂过页面上的记录:“这本是2001年第一次献血的证,当时在义马街头看到献血车,脑子一热就上去了。”被问到获得此次终身荣誉奖的心情时,张师傅挠了挠头不好意思说道:“去领奖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啥大奖,直到回来在手机上查找,才晓得是全国性的荣誉,真是没想到。”
![]()
谈及自己的献血之路,张师傅的话语朴实而真诚。2001年,他在义马街头偶遇流动献血车,抱着“试试能不能帮到人”的想法,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初次献血时因紧张只抽了320毫升,可拿到献血证的那一刻,他便暗下决心:“能挽救生命,这事儿得坚持做。”此后24年,他累计献血104次,献血量达37520毫升,相当于8个成年人全身血液总量。这些年,他定时乘坐公交车往返三门峡献血站和洛阳献血站,遇到紧急情况就打车赶去,哪怕饿着肚子也毫无怨言;这期间,张师傅曾因转氨酶高、休息不好多次献血不合格,他就调整作息、坚持晨跑,甚至连续三次前往献血点,直到身体达标。
![]()
张师傅讲到有一年他献血后出现轻微呕吐反应,献血点工作人员贴心安排他休息、递上热饭,这份温暖让他更加坚定:“咱讲究知恩图报,人家对咱好,咱更得把这份善意传下去。”近年来,张海涛师傅主要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尽管耗时更长,但他深知血小板对重症患者的重要性,始终风雨无阻。
![]()
“最难忘的还是2012年捐献造血干细胞那回。”张海涛的眼神变得格外坚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通过电视节目看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救人的报道,从此便一心想加入这一爱心活动。那时这项工作刚起步,他每月都往省、市红十字会打电话咨询,直到2004年成功采样入库,成为我市第3个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2012年,当接到与一名大学生初配成功的通知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为了顺利捐献,他调整作息、严格控制饮食,克服转氨酶偏高的问题,在省人民医院进行几轮采集检查,最终成功完成捐献。“那是个年轻的孩子,能救他一命,我这辈子都值了。”
![]()
“老邻居这么多年,只知道老张献过血,但我竟不知道他默默坚持这么久!”邻居李春荣路过,看到满桌的证书十分惊讶,“平时看他每天早起跑步锻炼,生活规律,待人热情,真没想到他做了这么多。”如今50岁的张海涛,仍坚持每天早起跑步半小时,饮食清淡规律,只为保持最佳状态参与献血。“明天又要去洛阳献血了,提前预约好的”。他笑着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献到60岁,“多献一次血,就能多给患者一份希望。”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向身边人宣传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带动身边人一起行动起来。
据悉,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是国家对无偿献血者的最高褒奖,张海涛凭借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奉献获此殊荣。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他依旧低调谦逊:“荣誉只是一张纸,能实实在在帮到人才最踏实。我希望更多人能了解献血的意义,消除对献血的顾虑,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
![]()
一次街头的偶然尝试,成了他二十四年坚守的起点;一本本鲜红的献血证,见证着他迈向全国性荣誉的足迹。张海涛用滚烫热血,为“义马人” 的质朴与担当写下生动注脚,更证明了平凡人亦能绽放不凡大爱,也让我们读懂:身边的英雄,或许就是那个每天与你笑着打招呼的邻家大叔。
(图/文 车赛迪)
来源:今日义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