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4万亿斤,连续九年高位稳定。
秋收季,本该是金穗低垂、农机轰鸣的丰收场景,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却遭遇持续阴雨。
农田积水成涝,玉米倒伏发霉,收割机深陷泥,这场“天灾”让粮食归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抢收这些粮食,广大农民究竟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
玉米抢收
今年上半年,我国很多地区接连干旱,农户们每天都希望来场雨缓解一下。
但是没有等来雨水,反而是温度越升越高,最高的时候甚至能到到四十七八度,热的人都受不了,更不要说地里的庄稼。
不得已,农户每天都需要顶着高温浇地,好不容易熬到粮食成熟,迎来的却不是丰收的喜悦。
![]()
9月以来,山西太原、长治等地降雨量超常年6倍,农田土壤里的水非常饱和,粘的像胶水,玉米长期浸泡后直接在地里就霉变发芽。
山西的农户刘先生有30亩玉米,但接连的雨天导致近半数玉米倒伏在地,他说收割机一进去就陷住,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玉米烂在地里,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山西独有,河南、山东等地也同样上演,河南西部的一些农村,玉米因积水导致籽粒发霉率高达30%,甚至有部分地块还可能会绝收。
![]()
但总不能一直这样眼睁睁看着,有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就这样,各省纷纷开始上演粮食收割大战。
在河南杞县,很多00后的大学生都和家人穿着胶鞋蹚水在地里掰玉米,泥水会没过脚踝,但是看着玉米棒浸在水里不断的霉变发芽,他们不得不加快速度。
由于收割机陷入泥中无法作业,他们只能用化肥袋一袋一袋的将玉米装起来,一袋的重量超过80斤,装起来还不够,还需要背到3公里外的公路边才能想办法运回家里。
![]()
但是光是掰回家里还不算完成工作,如果不及时烘干,霉变依然不会停止,在杞县粮食烘干中心外,排队等待烘干的拖拉机甚至会排到3公里外。
粮食中心的负责人看上去疲惫不堪,他们每天都需要烘干150吨玉米,但霉变的速度远远比烘干的速度更快,基本上每天凌晨4点就得开机。
为了保粮,很多农户都将湿玉米直接摊在厂房屋顶晾晒,甚至用风扇强制通风。
![]()
在河南安阳滑县的焕永合作社,他们给收割机加装了三角履带,改装后单日能抢收100多亩地,普通收割机陷进泥里,改装车却能硬闯,目前合作社2048亩地中,已有80%完成抢收。
除了河南,在山东的粮食收割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他们的履带车与烘干塔也是一刻也不敢歇。
在济宁市汶上县,13台履带式收割机从江苏、安徽连夜驰援,农户都知道履带机接地压力比轮机低40%,泥地也能跑,当地相关部门为保障机械,还专门开设接机服务站,协调优惠加油站87个。
![]()
他们的烘干房每天都是24小时运转,1000吨湿玉米需烘16小时才能将水分降低至14%以下。
山东的玉米收割除了借助履带机以外,还会借助无人机。
在菏泽市定陶区,植保无人机也化身空中运输队,将玉米从泥地吊运至公路边,这样可以减少人工损耗,有农户算过一笔账,无人机每趟运50斤,省下人工还能抢出半天时间。
![]()
与此同时,山西粮食收割战场也表现出人工与科技的相互配合。
太原市刘先生的30亩玉米地,收割机一进田就陷没车轴,农户们就抡起铁锹挖沟排水,用木板铺路,硬生生将玉米棒掰下背出田。
很多农民一天就得掰超过五百斤,腰累得直不起来,但他们都认为能抢一袋是一袋,累就累点,总不能让一年的劳动成果都白白浪费。
仅仅是这些农户自身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政策的扶持才能让这场较量更有胜算。
![]()
政策扶持
为了打赢这场粮食抢收攻坚战,上级政策也来保驾护航,这让大多数农户从单打独斗变成全省联动。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紧急摸排全省履带机,公布履带机持有者的联系电话,要求“一村一机”全覆盖。
运城市还调配80台履带机支援重灾区,农机手王师傅连轴转,每天干活超过18小时,饭都在车上吃,但他不觉得苦,只要能帮农户抢收粮食,怎样都是满足的。
![]()
在长治市的大黄镇,村干部发明收割机、拖拉机、挖掘机联动作业的方法,也极大的提高了收割速度。
他们的方法就是用挖掘机清沟排水,再通过拖拉机拖拽陷车,3天抢收将近500亩。
这里的粮食收割没有什么高科技,靠的就是土法子加拼命,这样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佩服。
![]()
与此同时,山东供销社还调度122台机械支援灾区,协调保险机构开通快速理赔通道。
不仅如此,农技专家也下沉一线,指导农户分类施策,对倒伏玉米采用人工扶正、捆扎晾晒,对积水地块推广开沟排水方案。
河南周口还编制《湿地收割操作手册》,极大的提高了收割的速度。
![]()
这场秋收体现出无数农户与时间赛跑、与机器较劲的场面,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从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到烘干塔的昼夜运转,一场场科技与自然的较量激动人心。
![]()
结语
今年秋天,1.4万亿斤粮食的背后是科技硬实力与政策软实力的双重托举。
从山西的履带机调度到山东的烘干塔攻坚,从农户的手掰玉米到无人机的精准驮运,这场抢收粮食大战体现出中国农民的韧性与智慧。
然而,挑战并没有结束,极端天气频发、农机适配不足、产后损失隐患等问题仍需长期应对。
未来,如何让科技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答案或许藏在每一台改装农机的轰鸣中,藏在每一粒安全归仓的玉米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