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信仰,西方人根本不懂!”
曾以《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预言中国崛起的这位“中国通”的马丁·雅克又到底为何这么说?
![]()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人一直都有误判,西方人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框架衡量一切:信仰必须与神挂钩,有唯一的上帝、经典的教义、固定的礼拜场所和以求灵魂救赎的来世观,甚至特意用调查表来概括,根据盖洛普最新全球价值观调查,中国有61.3%的受访者自认为无宗教信仰。
但实际上,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型国家,精神传承是以五千年文明为载体,完全不同于西方以宗教为核心的信仰模式。
![]()
这位剑桥教授指出,西方文明遵循“民族-国家”的构建逻辑,而中华文明则呈现“文明-国家”的演进路径,这从根本上塑造了东西方在精神追求上的分野。
简单来说,中国人的信仰并不高悬于天际,而是深深扎根于大地之间。它体现在餐桌上的教育、家谱承载的期望以及对祖先的敬意中。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坐标便是“家”。在中国人心中,家庭就是最初的圣殿,父母则是最早的精神导师。
![]()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关注的并非如何崇拜神明,而是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无愧于双亲,无愧于祖先,要光耀家族的门楣,持有一颗充满良知的心。
而道德约束的力量,并非来自《十诫》,而是来自餐桌上的父母教诲以及家谱中代代相传的期望。我们心中的“神”,正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亲人。
好比清明祭扫时,供奉时令鲜果并非迷信,而是“事死如事生”的情感表达,除夕团圆饭中,长幼有序的座次安排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
![]()
另外面对自然灾害,西方神话有《诺亚方舟》的传说,人类只能等待上帝的拯救。而在中国的神话中,面对十日凌空的灭世危机,后羿选择拉弓射日。
洪水来袭,大禹带领百姓“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以疏导之法平息水患。这些古老传说传递的核心价值是“人定胜天”,而这四个字便是中国人信仰的指南。
我们祭祀财神,并非等待运气的降临,而是祈愿努力的结果能够结出硕果。在中国,信仰最终指向的是“过好这一生”,追求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
实际对比来看,便是中国人不执迷于来世的缥缈愿景,而是全力以赴解决眼前的困难,创造和实现这一生的价值。这种信仰充满了力量感和主动性。
尤其在在中国文化中,“家”和“国”从来不是对立的概念。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这种独特的“家国同构”的情感结构,使中国人的集体认同牢不可破。
而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自觉。当灾难来临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总能令世界为之震撼。
![]()
单说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数十万志愿者自发驰援灾区,民间捐款逾760亿元,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意识,正是中国式信仰最生动的诠释。
这种建立在勤劳奋斗基础上的文明复兴,本身就是对“信仰”最深刻的重新定义。
所以当西方仍在用宗教指标衡量精神世界时,中国人早已在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斗中,书写着新时代的信仰篇章。
![]()
同样地,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具有惊人的包容性。在佛教传入后,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在基督教东渐时,中国人依然保持春节传统。
而中国的寺庙中常常可以见到佛教、道教、儒家圣贤,甚至地方英雄和先贤一同被供奉。这种“和而不同”的信仰观念,使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吸收外来的养分,历经磨难而愈加繁荣。
![]()
甚至这种包容性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正如马丁·雅克所指出的,这种深厚、独特、连续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中国所有的精神风貌,它无法复制,更无法被移植,且西方国家学不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