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气象局: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打破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垄断

0
分享至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 会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 据中国网

毕宝贵介绍,我国已经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为支柱,以地面气象站、气象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等为重要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风云四号B星携带的快速成像仪,在全球首次实现气象卫星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实现了全球中低纬度降水三维探测;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填补了全球晨昏轨道气象监测的空白,也更好地支持了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需求。

对外方面,据介绍,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观测资料;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在“十四五”时期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服务请求增长266%,注册国家达到了37个。一旦哪个国家有紧急需求,中国气象局会为其进行紧急、定点的观测。此外,我国还首次将35颗商业气象小卫星纳入气象业务运行,补充风云气象卫星掩星数据的观测能力。

天气雷达是做好短临天气预报的利器。据悉,“十四五”时期,我国天气雷达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由84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监测网,监测范围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雷达监测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率超过80%。

毕宝贵介绍,除了卫星和雷达外,中国气象局正在积极拓展地球系统多圈层的观测能力,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目前全国已建成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8.1%;建成327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0倍;建成9个大气本底站和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在南极大陆建成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另一方面,中国气象局积极发展高精度观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可实时观测近地面到1万米高空的温度、湿度、风、水汽和气溶胶分布特征。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红星新闻 incentive-icons
红星新闻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
194176文章数 133763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