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鸿章,一生经历过太多风浪。
他主持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本以为能让大清朝重振雄风。
可甲午一战,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当他拖着年迈的身躯去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
回国后,这位曾经主和的大臣说出了一句让人震撼的话: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
一个毕生主张以和为贵的人,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决绝的话?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说起中日关系,得从很早以前讲起。
秦朝时候,就有中国人东渡日本,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冶铁工艺带了过去。
到了唐朝,日本更是派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来学习,从建筑到文字,从政治制度到佛教文化,几乎全盘照搬。
那时候的日本人,看中国就像学生看老师,恭恭敬敬的。
明朝时期,情况开始变味了。
![]()
日本海盗到处骚扰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戚继光带兵狠狠教训了这帮人,才算消停了一阵子。
谁能想到,几百年后,这个曾经的学生国家,居然成了中国最大的威胁。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的时候,李鸿章心里挺有底气。
当时清朝的海军实力确实不错,光是2000吨以上的大型军舰就有7艘,日本才5艘。
军舰上的大炮口径也比日本的粗,射程更远。
李鸿章觉得,就算打起来,咱们也不怕。
![]()
1888年之后,朝廷突然卡住了北洋水师的脖子,不给添置新船了。
更离谱的是,连买炮弹和火药的钱都不批了。
为啥?慈禧太后要过60大寿,得大办特办。
修颐和园、办庆典,钱从哪来?海军的军费就这么被挪用了。
李鸿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知道日本人一直在拼命造船,每年都有新军舰下水。
明治天皇自己每年拿出30万两银子充公,王公大臣也跟着勒紧裤腰带,就为了把海军搞起来。
反观大清这边,皇帝和太后忙着争权夺利,海军将士没钱训练,武器弹药跟不上,战斗力一天不如一天。
![]()
1874年,日本找了个借口出兵台湾。
当时琉球国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日本硬说琉球是他们的,琉球人在台湾被杀,他们要去"讨公道"。
这明摆着就是想侵占台湾。
李鸿章当时怎么处理的?他选择了妥协。
赔给日本50万两白银,让他们撤兵了事。
他的想法是,大清刚开始搞洋务运动,实力还不够,能避免开战就先避免。
可他没想到,这一让步,反而让日本人摸清了底细:原来大清朝这么好欺负。
日本人胃口越来越大。
1884年,朝鲜出事了,日本又想插手。
这次清军出兵,暂时把日本人压了回去。
![]()
李鸿章松了口气,觉得还能再拖几年。
他不知道的是,日本人已经把中国定成了头号目标,正在憋着劲准备来一场大的。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国王向清朝求援,李鸿章派了军队过去。
日本一看机会来了,也派兵到了朝鲜,还派的比清军多。
两国军队在朝鲜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光绪皇帝年轻气盛,根本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他觉得大清朝这么大,打个小日本还不是手到擒来?宫里的大臣们也纷纷表态要打,声势很大。
光绪下令备战,信心满满。
慈禧太后可不这么想。
![]()
她马上要过60大寿了,万一打起来,庆典还办不办?她知道北洋水师的底细,这些年军费都被她挪用了,战舰老化,弹药不足,真打起来不一定赢。
慈禧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影响我过生日。
她虽然没有明着反对开战,但实际上一直在拖后腿。
李鸿章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他比谁都清楚北洋水师的真实状况,打仗肯定吃亏。
他想再拖一拖,尽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可光绪那边催得紧,日本人又不断挑衅,仗还是打起来了。
战争一开始,清军就吃了大亏。
![]()
陆战输了,海战也输了。
平壤战役,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虽然勉强守住了阵地,但损失惨重。
更让人心寒的是,战场上发现很多炮弹打出去不爆炸,有的炮弹里装的居然是沙子。
这些劣质弹药,都是当年贪官污吏贪污军费,用假货冒充的。
日本人越打越顺,一路攻进了辽东半岛。
威海卫保卫战,北洋水师做了最后的抵抗。
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舰队死守港口,但外无援军,内无粮草。
1895年初,日军攻破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半生心血毁于一旦。
这场战争,大清输得一塌糊涂。
![]()
日本人的战斗力、装备、训练、指挥,全面碾压清军。
清军士兵虽然勇敢,但武器落后,指挥混乱,后勤保障跟不上,根本打不过。
更要命的是,朝廷内部还在扯皮,光绪要战,慈禧要和,李鸿章想拖,谁也说服不了谁。
战败后,李鸿章被派去日本议和。
这一年他已经72岁了,身体不好,但没办法,这个黑锅只有他来背。
1895年4月,李鸿章带着随从到了日本马关。
日本人狮子大开口。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全要。
赔款: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三年的财政收入。
![]()
还要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办厂。
每一条都是要命的。
李鸿章拼命讨价还价,想少赔点,少割点。
日本人根本不让步。
谈判期间,李鸿章还被日本暴徒刺杀,脸上挨了一枪。
子弹留在了眼睛下面,医生说不能取,取了会丢命。
李鸿章忍着伤痛继续谈判,最后还是签了字。
回国路上,李鸿章看着窗外,想起自己这一生。
他主持洋务运动几十年,就想让中国强大起来。
可现在,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他想起1874年琉球事件时,自己选择了妥协,以为能换来和平。
![]()
想起北洋水师刚成军时的意气风发,以为从此可以抵御外侮。
想起战前自己还在主和,想保存实力慢慢发展。
日本人的野心,根本不是你退一步他们就会满足的。
你越软弱,他们越贪婪。
你越妥协,他们越进逼。
这些年的教训,李鸿章全都想明白了。
回到北京后,李鸿章变了。
这个一辈子主张以和为贵的人,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
![]()
有人不理解,说李鸿章疯了。
他没疯,他只是看透了。
日本这个国家,从明朝时期的海盗骚扰,到现在的全面侵略,野心从来没变过。
他们学中国文化,不是因为尊重,而是为了超越。
他们拼命发展军力,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征服。
李鸿章想起明治天皇每年捐钱造军舰,想起日本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也要强军。
再看看大清朝,慈禧挪用军费过生日,光绪忙着和太后斗,大臣们贪污腐败。
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败?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输在武器上,不是输在士兵上,是输在了制度上,输在了人心上。
![]()
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在想着自己的小算盘,谁还会真心为国家着想?日本人团结一致向外,中国人各怀鬼胎向内,这仗还没开打就已经输了。
李鸿章那句"必须灭其国"的遗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用半个世纪的外交经验和一场惨败换来的深刻教训。
他用自己的后半生证明了一个道理:对侵略成性的国家,妥协只会换来更大的灾难,和平不是求来的,是靠实力守出来的。
![]()
这位晚清重臣到死都在为国家的未来担忧,他的警告穿越了一百多年,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警醒。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前人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强大才是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