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
![]()
横跨大汶河的明石桥
汶河,古称汶水。即《尚书·禹贡》“浮于汶”之“汶”。六千余年前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先民就已在汶河流域繁衍生息,并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大汶口文化,汶河流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犹如古老汶水,汤汤不断,文脉绵长。
早在南宋时期,流传千古诗篇《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曾渡汶水,写下诗篇《过汶河》,载入史册。清朝历代皇帝拜谒曲阜孔庙、南下江南,必须要渡过汶河,而横跨汶河两岸、修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清代曾经重修的古石桥(俗称明石桥),是皇帝轿马车辆必经之地,是南北客商往来的必经之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目睹汤汤汶水,过眼风景如画,诗兴即起,曾留下很多诗篇。
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阳续志》记载,康熙皇帝曾写下《汶水吟》诗。乾隆皇帝恭依皇祖原韵,写下同题诗作《汶水吟》一首,另有《渡汶水》、《渡汶河》(四首)、《过汶河》等诗传世。
圣祖仁皇帝①御②制诗:
汶水吟
汶水潺潺清似玉,
石涧萦纡③行踯躅④ 。
连山百里入莱芜⑤,
松柏绵蒙冬尚绿。
好一幅美丽如画的汶水流域江山图!——潺潺汶水清如玉,石涧水流迂回转。如此美妙的景色陶醉了康熙大帝,不禁放慢行走的脚步,驻足观赏。悠悠汶水,从莱芜发源,连山百里,松柏绵绵,覆盖大地,虽在严冬,远远看去却苍翠碧绿。
(注:①圣祖仁皇帝:清康熙皇帝。②御: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事物。③萦纡:回旋曲折。④踯蹰:徘徊不进貌。⑤莱芜:旧县名,治今山东菜芜。)
高宗纯皇帝⑥御制诗:
汶水吟(恭依皇祖原韵)
肆觐⑥东后⑦修五玉⑧,
神尧家法贻轨躅⑨
鲁疆初历俯汶川,
春烟淡荡⑩波摇绿。
[注:⑥高宗纯皇帝:清乾隆皇帝。⑦觐(jin):朝见。⑧东后:东方的国君。指诸侯。《书·舜典》:“肆觐东后。⑨五玉:古代五等(公、侯、伯、子、男)诸侯所执的五种玉石,又称五瑞。《书 舜典》:“修五礼、五玉。”《白虎通·文质》:“何谓五瑞?谓理、璧、琼、璜、璋也。"⑩轨蹰 :喻法则,规范。11.淡荡:和舒貌。]
渡汶水
过汶诣阙里,事毕渡汶回。
因流溯其源,萦带何悠哉!
郓讙龟阴田,每每河之隗③。
曾闻润百里,胡乃腾尘埃?
麦陇虽青青,望泽久萦怀。
调幕惭无术,发粟讵遍该?
嗟哉此土民,疾苦经识来。
渡汶河(二首)
一
湛湛复沄沄,长虹贯两濆。
山川千里互,齐鲁一渠分。
济运常资是,成盟旧所闻。
道元称博览,已见数名纷。
二
源出仙台岭,依稀石汶真。
春寒动萑苇,雨过涨涟沦。
公玉汉奇士,白英明老人。
徐行抚澄晏,惟是廑斯民。
渡汶河
三汶兹为大,千秋带鲁郊。
原山溯源出,济水汇流交。
冻解迟蒲刺,波清下鹭抓。
方春生养候,未拟网罛抛。
过汶河
冰解中流细,春初两岸高。
原山派亘野,济水会资漕。
丽日红翻影,轻风縠不涛。
黔黎迎筚路,情更切前遭。
渡汶河
滑笏春波浴翠凫,
遥源萦缪接莱芜。
风光一带分齐鲁,
支派千流汇港湖。
筚路乍看横䗖蝀,
舟鲛曾未守雈蒲。
行来文献邦知近,
户有弦歌学有儒。
![]()
现如今,随着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越来越多的遗迹文物出土,为当代世人了解先民生活状况和先民创造的古代文明,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物证据。
行文至此,不禁自语,默默吟句,赋诗一首:
赞汶水
岱宗何魏巍,汶水何汤汤。
齐鲁天地阔,文脉源流长。
说明: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诗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阳续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