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女儿刚出生那会儿,网上正流行一句话:
“童年缺乏共情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爱的补偿。”
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没被父母真正理解过,我顿时感同身受。
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女儿最充足的情绪滋养。
她摔倒了,我立刻冲过去抱住:“摔疼了吧?妈妈知道,想哭就哭出来。”
和小朋友闹矛盾,我耐心开导:“你是不是很难过?妈妈理解你的感受。”
就连她调皮被老师批评,我也先共情:“被老师说确实不好受,妈妈懂。”
我就这样一直陪着她、理解她,直到她八岁那年。
![]()
我渐渐发现:
女儿的脾气越来越大,总想让别人都听她的。
而且说不得,碰不得,一点小事就能被引爆。
记得她三年级竞选班长落选,一进门就把书包摔在沙发上,哭着喊:
“凭什么选她?我成绩明明更好!”
“妈妈你去跟老师说,这不公平!”
我试着安抚:
“妈妈理解你很失望……”
她尖叫着打断:
“你要是不去找老师,我就不上学了!”
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哄劝、妥协。
那一刻,我发现我学了多年的育儿知识,全都没用了。
上了初中之后,她变得更是敏感难哄。
鞋子不搭袜子、和同学一句话不对、被老师批评了一句……
任何一点小事,都能成为她“不上学”的理由。
有一天早上,就因为一件卫衣没干,她又爆发了。
“你明知道我今天要穿!为什么不早点洗?现在让我穿什么去学校?丑死了!”
她站在衣柜前,把衣服一件件拽出来扔在地上。
“那件蓝色的不也挺好看吗?”
我轻声提议。
“我不!我就要那件!没有我就不去了!”
她歇斯底里地喊完,一屁股坐在地上那堆衣服里大哭起来。
那一刻,积攒太久的疲惫和失望,终于冲垮了我最后一丝理智。
“你还要闹到什么时候!”
我冲上去拽她的胳膊,声音尖得自己都陌生:
“这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没人欠你的!”
她猛地一把推开我,眼神里全是恨意和叛逆:
“走开!你就知道吼我!你根本就不爱我!”
我愣在那里,看着这个被自己捧在手心的孩子,心像被狠狠捅了一下。
我用全部温柔养大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02
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虚假共情”这个词。
那一刻,犹如醍醐灌顶。
原来这些年,我与女儿之间那些看似充满“共情”的亲密互动,实则是一种“共生”般的双向消耗。
它以爱为名,却在不经意间,扼杀着我们彼此的生命力。
回望过去才明白,我所谓的“共情”,大多是“假共情、真共生”。
![]()
什么是“假共情”?
那其实是我把自己的内心戏,强行投射到女儿身上:
当她被老师批评、与同学有摩擦,我很少从事实出发与她分析,而是迅速把她拉进我打造的“情绪保护罩”里。
她或许只是有点委屈,我的反应却告诉她:“你被伤害了,该愤怒了。”
她可能只是短暂困惑,我的引导却让她深信:“你现在需要悲伤,需要被庇护。”
久而久之,她学会的不是如何处理问题,而是用夸张的情绪来表达一切:
“老师冤枉我,我太难过了!”
“你不顺着我,就是你不对!”
是我,一步步把她养成了“情绪巨婴”。
她开始认定:所有情绪都该被无条件满足,否则就是世界与她为敌。
她分不清“感受”与“事实”,在这里,规则要为情绪让路,责任能为不适让步。
于是,厌学、叛逆成了必然。
既然上学不开心,而“不开心”绝不被允许,那么放弃,就成了最“合理”的选择。
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懂得:
真正的共情,不是替她承受情绪,而是陪她面对事实。
尊重事实,厘清边界,才是真正“共情”的开始。
03
想通了这些后,我终于明白,其实现在紧要的就是做对这一件事——打破“假共情”。
当我开始转变,一切都跟着改变了。
具体我是这么做的:
1、学会“拎得清”,母女之间也要有边界
“拎得清”这三个字,是我后来才悟透的。
它不是说要疏离关系,而是要分清“情绪”和“责任”。
你的情绪,妈妈可以理解、陪伴;
但你的责任,妈妈不能替你承担,也承担不起。
我不能一看到你哭,就觉得是我的错,急着要替你解决所有问题。
那不是爱,那是我在剥夺你学习面对困难的机会。
那天早上,她又闹脾气,躺在地上说不去上学了。
要是以前,我肯定心一紧,立马冲过去哄。
但那次,我心里虽然也揪着,人却异常冷静。
我走到她房门口,没拉她,也没吼她,只是很平静地看着她说:
“行,妈妈听到了。那你今天就躺着吧。”
她猛地抬起头,那个表情我现在都记得,好像没听懂我在说什么。
我没有停下,继续用那种平稳的,但很有分量的语气说:
“你可以继续躺。但妈妈希望你安静地想两件事:
第一,未来需要文凭的是你,还是妈妈?
第二,真正让你觉得丢脸的,是那句不上学的借口,还是你遇到一点不顺心就放弃、还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别人的这种态度?”
说完,我没等她哭闹反驳,转身就去了厨房。
关上门的那一刻,我的手心全是汗,心也怦怦跳。
但也就是那一刻,我脑子里像有根弦“啪”地接上了:
我之前那种无微不至、有求必应的“共情”,可能根本不是滋养,而是一种慢性的溺爱。
我是在用我的过度负责,喂养她的不负责任。
![]()
2、尊重事实本身,代替渲染情绪
我以前总有个误区。
孩子一说不开心,我马上就会扑上去“共情”。
我以为这是在理解她,后来才明白,这其实是在给她的情绪火上浇油。
我不知不觉成了她情绪的放大器。
现在我才懂得:
我真正该做的,不是替她判断“你很难过”“你很可怜”“你被欺负了”,而是帮她厘清事实本身。
举个例子吧。
有一次她放学回来,气得把作业本一摔:
“数学老师就是故意找我茬!全班那么多人说话,偏偏就点我的名!”
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冲口而出:“这老师也太不公平了!”
但这次,我拉她坐下,心平气和地问:
“妈妈知道当众被点名,心里肯定特别不好受。
咱们先把情绪放一放,回忆一下事实好不好?
当时老师是在讲什么关键内容吗?你确实在那个时候和同学说话了,对吗?”
她愣了一下,气势没那么足了,小声嘟囔:
“我就回头借了块橡皮……”
我点点头,接着说:
“哦,是这样。
那你觉得,老师管纪律,是针对你这个人呢,还是针对‘上课说话’这个行为?
如果换个同学在那时说话,会不会也被点名?”
她沉默了一会儿,自己嘀咕道:
“…可能也会吧。但就点我一个,还是觉得没面子。”
我看着她,语气温和但坚定:
“面子很重要,但比面子更重要的,是咱们能分清‘老师是不是讨厌我’和‘我的行为是否违反了课堂纪律’这两件事。你觉得呢?”
这一次,我没有陪着她一起抱怨,而是帮她从“老师针对我”的受害者情绪里,拉回到了事实上。
她没有再继续愤怒地声讨老师,而是撇撇嘴,开始低头写作业了。
3、放下改造的执念,从“虚假共情”到同行
很多母女矛盾的根源,其实都藏在“改造对方”的执念里。
母亲总想按自己的理想塑造女儿,女儿也期待母亲成为完美的理解者。
当我们都执着于改变对方,情绪就会失控,界限就会模糊。
真正的关系转变,始于我们真正接受:
对方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意愿生活。
当我放下这份执念,我们的关系悄悄发生了改变。
我不再是那个处处管着她的“管理者”,她也不再是那个事事反抗的“叛逆者”。
我们开始像朋友般相处。
我会尊重她的选择,倾听她的烦恼,但不再要求她必须活成我期待的样子。
![]()
上周六下午,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饭,她突然凑过来说:“妈,我帮你切土豆吧。”
我下意识地想拒绝,以前我总觉得她切得厚薄不均,最后还得返工。
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往旁边让了让:“好啊,你来。”
她认真地切块,虽然动作不太熟练,但十分专注耐心。
切完还特意摆成一排,得意地问我:“怎么样?是不是进步了?”
“确实很棒。”我由衷地说。
她靠在水池边,一边看我炒菜一边轻声说:
“妈,我现在特别喜欢和你待在一起。不像以前,你总是纠正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好。”
这句话让我心里一暖。
是啊,当我不再执着于把她改造成“理想中的女儿”,反而看到了她更多的闪光点:
她会主动分担家务,会关心我的腰疼,会在我生日时准备小惊喜。
更让我欣慰的是,她现在已经能按时上下学,作业也都能自觉完成,再不需要我催促了。
如今我们的日常充满了这样温馨的时刻:
一起窝在沙发上看电影,为同一个情节感动;
周末去逛花市,为选粉色还是白色的百合讨论半天;
甚至只是并肩坐在阳台晒太阳。
回望这段路,我终于明白:
那句“童年缺乏共情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补偿”,我或许理解错了前半句。
真正的共情,不是给她一个没有委屈的童年,而是陪她练就一副能够承受委屈的肩膀。
不是成为她情绪的救世主,而是做她永远信任的同行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