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出招了,甚至这回还不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当地时间10月9日,特朗普政府突然抛出重磅提议,禁止中国航空公司经俄罗斯领空往返美国。
紧接着还要求中国航司在48小时内作出回应,否则这项命令最快可能于11月生效。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美方发布提案的当天,中方就接连出台了两项重磅措施。
商务部发布公告,将十余家涉及反无人机技术、与美国国防工业体系关联紧密的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同时还发布了加强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的公告,对部分稀土提炼、加工技术的出口实施严格管控。
![]()
至于美方想要的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号的例行记者会上给了出来。
郭嘉昆表示,美方对中国航空公司运营施加限制,不利于两国人员往来,建议美方反思自身政策对本国企业造成的影响,而非无理打压别国,让全球消费者埋单。
言下之意说的很清楚:没事就多反思反思自己,别老是自己解决不了国内航空业的困难,就拉别的国家下水,让别人也跟着不好过。
事实上,美国航司如今的困境,早在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就已埋下伏笔。
当时,美欧率先对俄罗斯关闭领空,摆出强硬制裁姿态,俄罗斯随即作出反制,直接禁止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航司飞越其空域。
这一决策让美国航司瞬间陷入被动,往返亚欧的航班不得不绕远路飞行。
航空数据分析机构测算,避开俄罗斯领空后,航班单程需多耗时1.5至2小时,燃料成本更是上升10%至20%左右。
![]()
受此影响,美国东海岸直飞中国的部分航班因经济性大幅下降陷入停摆。
代表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的游说团体美国航空曾在国会演讲中宣称,外国航司可通过飞越俄领空获得时间与成本优势,这让美国航司处于竞争劣势,估算每年因此损失的市场份额达20亿美元。
而且早在2023年4月,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就曾致信美国交通部和国务院,呼吁暂停中美增设客运航班,直到美国工人和企业利益得到保障。
![]()
有意思的是,2023年11月,中国国航CA985次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往美国旧金山时,依然正常飞越俄罗斯空域,这也是当时中美航线的常态。
中国从未参与对俄制裁,航司依据国际民航规则使用俄罗斯领空,属于合规合法的正常运营。
但美方却将自身政策引发的反噬后果,归咎于中国航司的合规操作,这种逻辑在2023年5月就已显现。
当时美国同意将中国赴美航班从每周8个班次增加到12班次,却附加了新航班不得飞越俄罗斯领空的条件。
![]()
美方此次提案背后,从直接动因来看,显然是对中国近期反制措施的回应。
中方刚通过不可靠实体清单直指美国科技软肋,又以稀土技术管制卡住其高端制造业与国防现代化的瓶颈,这两项举措精准命中美国战略命门。
在科技与资源领域难以找到对等反制手段的情况下,美国转而将触手伸向民航业这一相对容易操作的领域。
![]()
从谈判策略来看,这是美方惯用的施压套路。
临近中美月底韩国会面,美方试图通过制造航线禁令的压力,在贸易、技术等更广泛领域试探中方态度、逼迫中方让步。
这种做法并非首次,2023年美方就曾以增加航班为条件逼迫中国航司更改航线,最终导致中美航线恢复谈判陷入僵局。
而当前波音公司正与中国洽谈出售多达500架飞机的交易,这笔订单对波音开拓中国市场至关重要,此前因中美贸易紧张已停滞多年,美方此举或也暗含为波音谈判增加筹码的意图。
![]()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美方这一提案更像是“病急乱投医”,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对全球民航业而言,这一提案严重破坏了行业赖以生存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将地缘政治矛盾强行注入本应专注于效率与安全的领域。
在全球航空网络高度互联的今天,“切断航线”无法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
中国航司若被迫放弃俄罗斯领空,还可通过调整至北极航线或增加中欧中转等方式维持运营,而美国航司却没有替代选项来解决绕飞成本问题。
美方所谓的公平,本质上是“对自身有利即公平”的霸权逻辑,这种逻辑早已违背民航业便民高效的市场规律。
![]()
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来看,中方对美方这种无理打压保持清醒认知。
而历史经验也证明,2023年美方以航班数量为筹码逼迫中国改航线的尝试最终失败,如今故技重施同样难以奏效。
中国航司合规运营的根基不会动摇,在稀土、关键技术等领域的优势也非一纸禁令所能打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