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乾隆皇帝,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样的形象?是电视剧里那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帝王?还是那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一代明君?可现实往往跟想象有些距离。
清宫里有位来自意大利的画师,他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乾隆最真实的模样。
![]()
当这幅画作重见天日时,许多人都愣住了——原来真实的乾隆长这样?那些年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究竟是历史还是美化后的艺术?
1715年,一个叫郎世宁的意大利年轻人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漫长旅程。
他原本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修士,怀揣着传教的使命来到中国。
那个年代,从欧洲到中国可不是闹着玩的,光是海上航行就得大半年,途中要经历风浪、疾病、食物短缺等各种考验。
郎世宁抵达中国的时候,正值康熙盛世。
他没想到自己这一来,就再也没回去过。
更没想到的是,自己会成为清朝皇宫里最受欢迎的画师之一。
![]()
这位意大利画家在紫禁城里一待就是五十多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他把欧洲的油画技术带进了中国宫廷,也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起初郎世宁还想着传教,可他很快发现,在皇宫里想要传教基本不可能。
皇帝对那些宗教教义兴趣不大,倒是对他的绘画技艺赞不绝口。
郎世宁很聪明,他懂得入乡随俗,开始研究中国的水墨画,试着把西方油画的光影技法和东方水墨的意境融合在一起。
这种创新让他在宫廷画师中脱颖而出。
乾隆这个人,在清朝十二位皇帝里知名度最高。
他给自己起了个响亮的外号叫"十全老人",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收录的诗还多。
![]()
这样一个爱好文艺、讲究排场的皇帝,自然对肖像画有着特殊的执念。
乾隆特别喜欢让人给他画像,而且每次画像都要换着花样来。
今天穿朝服,明天换便装,后天骑马装,大后天又是阅兵装。
他还要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坐着的、站着的、骑马的、射箭的,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英姿都留在画布上。
郎世宁就成了他的御用画师,三天两头被召进宫里作画。
皇宫里的规矩多得很,画师给皇帝画像可不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
一般来说,画师要按照固定的程序,先画草稿,再上报审批,最后才能正式创作。
![]()
画出来的作品还得经过层层审核,稍有不慎就可能惹来麻烦。
郎世宁深知这些规矩,平时给皇帝画像都是小心翼翼,既要画得像,又不能太像,还得往好看了画。
《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很特别。
郎世宁没有像平时那样规规矩矩地完成一幅官方肖像,而是凭着记忆,偷偷画下了乾隆最真实的模样。
画里的乾隆穿着冬天的服装,神态自然放松,没有那种端坐龙椅时的威严感。
![]()
最关键的是,郎世宁用他那支诚实的画笔,记录下了乾隆真实的五官特征——一双不算大的眼睛,明显的鹰钩鼻,还有八字形状的胡须。
这些细节跟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俊美形象完全对不上号。
乾隆的这副长相,说实话确实谈不上英俊。
小眼睛在他那张脸上显得有些局促,鹰钩鼻让整个面部轮廓看起来挺有攻击性,八字胡往下耷拉着,给人一种严肃甚至有点刻板的感觉。
难怪郎世宁要偷偷画,这要是公开展示,估计皇帝老儿不高兴,自己的饭碗也就保不住了。
这幅画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
![]()
郎世宁没有像其他官方肖像那样给皇帝"美颜",而是如实记录下了他眼中看到的样子。
作为一个西方画家,郎世宁受过严格的写实训练,他的眼睛不会说谎,他的画笔也忠实于自己的所见。
郎世宁在宫廷里混了这么多年,自然练就了一身本事——既要画得像,又要画得皇帝高兴。
这可是个技术活。
他给皇室成员画肖像的时候,总是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
脸部的基本特征他会保留,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谁,但在细节处理上会做些艺术加工。
比如把眼睛画得稍微大一点,把皮肤画得光滑一些,把气质画得更威严一些。
这种"适度美化"的手法让他深受宫廷欢迎。
皇族里的王公大臣、嫔妃公主都爱找郎世宁画像。
他画出来的人既保持了本人的特点,又显得比真人好看,谁不喜欢呢?郎世宁就这样成了清宫里最忙的画师,订单排到了几个月之后。
他的画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西方油画的立体感和中国水墨的神韵结合起来。
![]()
人物的面部有光影,有质感,看起来跟真人一样,但整体的气韵又带着东方艺术的含蓄和意境。
这种融合了东西方特色的画风在当时独一无二,也成了郎世宁最大的竞争力。
郎世宁的本事可不只是画人像。
他画骏马也是一绝,《乾隆皇帝大阅图》里那些战马画得栩栩如生,肌肉线条、毛发质感、动态姿势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乾隆爱马,郎世宁就把他骑在马上阅兵的场面画得气势磅礴。
他还画花鸟走兽。
![]()
宫廷里养的那些珍禽异兽,在郎世宁笔下都活灵活现。
他画的孔雀开屏,每根羽毛都清晰可见;画的猎犬,眼神里透着机警和忠诚。
这些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精细,又不失中国画的写意。
《心写治平图》是郎世宁的另一幅代表作,画的是乾隆处理政务的场景。
画面中的乾隆端坐在书房里,神情专注,周围的摆设、光线、氛围都被精心描绘。
这幅画不仅展现了皇帝勤政的形象,也体现了郎世宁高超的构图和叙事能力。
郎世宁还参与了圆明园的修建设计。
![]()
他把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理念引入中国,设计了一些西洋楼。
虽然这些建筑后来在战火中被毁,但从留存的图纸和遗址来看,当年确实华丽非凡。
一个画家能在建筑设计上也有如此造诣,这份才华实在令人佩服。
那幅偷偷画下的《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跟郎世宁其他那些官方御制肖像对比起来,差别相当明显。
官方肖像里的乾隆,五官端正,气度不凡,一看就是天子之相。
![]()
而这幅私人创作中的乾隆,就显得普通多了,甚至有些其貌不扬。
这种差别说明了什么?说明郎世宁心里清楚得很,什么时候该写实,什么时候该美化。
给皇帝画官方肖像,那是政治任务,必须突出帝王的威仪和气度,哪怕要牺牲一点真实性也在所不惜。
但在私人创作中,他可以放下这些顾虑,用纯粹的艺术眼光去观察和表现。
乾隆本人对自己的相貌应该也有自知之明。
他虽然喜欢画像,但从来不会拿着画像到处炫耀说"看我长得多帅"。
他更在意的是画像能不能体现出皇帝的威严和气度,能不能展示他不同场合的形象。
![]()
至于长得是不是真的好看,他大概也知道自己没那个资本。
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有这种心理。
他们需要肖像画来塑造形象、宣示权威,但又不希望画得太真实暴露缺点。
画师们就得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既不能画得太假让人觉得虚伪,也不能画得太真让皇帝不高兴。
郎世宁在这方面的功力可以说炉火纯青。
现在这幅《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被收藏在银川当代美术馆。
每当观众站在画前,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原来历史人物跟我们想象的如此不同。
![]()
这幅画的价值不只在于它记录了乾隆的真实相貌,更在于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普通人。
他们不是电视剧里那些完美的形象,他们也有普通人的长相,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乾隆可以是个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可以是个相貌平平的中年男人,这两者并不矛盾。
郎世宁用他的画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真实的历史。
他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直到1766年在北京去世,终年78岁。
这位意大利画家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的宫廷艺术,他的作品成为研究清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有意思的是,郎世宁画过的那些官方肖像,在清宫档案里都有详细记录,被好好保存着。
![]()
而这幅私人创作的画作,反而经历了漫长的流转才重见天日。
它不在清宫造办处的档案里,也没有皇帝的印章认可,但恰恰因为这种"非官方"性质,它保留了最珍贵的真实性。
历史的真相有时候确实不那么光鲜亮丽。
乾隆不是电视里的翩翩美男子,郎世宁也不只是个听话的御用画师。
一个真实地活着,一个诚实地记录,这才是历史该有的样子。
![]()
我们通过这幅画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皇帝的真实相貌,更是艺术家对真实的坚守。
历史就像郎世宁手中的画笔,总会在某个瞬间,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