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每一位放贷、审贷、管贷的人
节选自《嵇少峰信贷机构三维管理学四十讲(2025)》第一讲
(内部资料)
一、顺风车时代真的过去了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银行业像坐在一辆“顺风车”上,一路驰骋。那是一个“贷款就赚钱”“放出去就能回来”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资产价格上涨,企业扩张欲望强烈,坏账只是统计表上的一个数字。很多人调侃说,那时候做信贷像开水龙头:政策一开,贷款就流出去;周期一好,利润自然进账。
但这几年,情况变了。
我们身边的信号越来越明显:
老客户周转越来越慢;
抵押物折价越来越狠;
新客户不是不想贷,而是“敢贷的少”;
一些老模式的产品(比如流水贷、税贷、POS贷)在某些地区几乎成了“爆雷代名词”。过去那辆顺风车,早就开不动了。如今的银行,面对的是一个“高杠杆、低增长、高不确定”的经济体。你会发现,信贷工作变得前所未有地“难”:
放出去难:审批越来越慎重,监管越来越细;
收回来更难:企业经营波动大,现金流不稳定,抵押物也不再是万能保险;
做平衡更难:一边要追增长,一边又要控风险,一边还要响应政策任务。
换句话说,银行的“系统默认模式”坏掉了——以前靠惯性赚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二、风控神话破裂:表面智能,实则脆弱
过去几年,我们在内部会议上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模型和智能风控。
很多机构把希望寄托在算法上:
“有了大数据、AI,我们就能把风险算明白。”
“模型能识别好坏客户,人只要执行就行。”
但现实给了我们一次次的“耳光”。
一些行的风控系统“看起来很先进”,审批全自动、流程无纸化、报表秒出;可一遇到政策风向变化、行业滑坡、共债事件,就崩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因为这些“智能化成果”,很多只是风控的表面现代化,而不是风险认知的真正升级。——算法是算得快了,但它算的仍是昨天的世界。
比如:
模型看的是三年数据,但疫情、行业转型、政策调整,让过去三年的规律彻底失效;
模型以流水、税务为核心变量,可中小企业的流水造假、虚开发票已成公开秘密;
模型说这个客户“信用良好”,但专家一看行业和供应链关系就明白:他不过是“最后一个倒下的那批人”。
一句话:我们在用旧逻辑解释新风险。
三、过去的风控逻辑,为什么救不了今天?
银行风控的传统逻辑,长期建立在三个“支柱”上:
抵押物安全——有抵押就放,没抵押就不放;
经验判断——老信贷员看人、看厂、看账;
行业惯性——“制造业稳”“房地产安全”“国企没问题”。
这三根柱子现在都在松动。
抵押物贬值、处置周期拉长,拍卖市场滞销严重;
经验判断在面对新产业(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绿色项目)时“看不懂”;甚至多数年轻的信贷人员根本没啥经验,老同志退休年轻人没跟上;
行业惯性在宏观转型期失效,“稳定行业”变成“结构性风险源”。
以制造业为例:
几年前,你可能信心满满地放了几笔订单贷。结果发现企业营收没问题,但利润被上下游挤压、回款周期延长,最后企业“现金流断了气”,押品也贬值。
模型预测里,它仍是“优质客户”;审批资料里,它各项指标都达标;但在真实世界里,它其实早已站在悬崖边上。
这就是风控神话破裂的现实场景。
四、风险不是坏事,它是银行的老师
很多人把风险当成敌人。其实,风险是银行的老师——它告诉你系统哪儿出问题了。
嵇少峰有个重要的观点:
风险= f(数据规律 × 因果机制 × 社会建构) × 价值理性
这句话听起来很理论,但其实非常实用。它提醒我们:风险不是数字,而是一个“复杂生态”。我们来拆解一下:
数据规律:是你模型里那些能量化的东西。它告诉你“现象”。
因果机制:是你专家判断里的逻辑。它解释“为什么”。
社会建构:是那些你看不见但时时在动的外部力量——政策、舆论、监管、同业竞争、区域信用文化。
价值理性:是你在最后关头的判断——“能放,但该不该放?”、“合规,但是否正当?”
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今天银行真正要面对的“风险全景图”。过去我们只管前两个,现在我们必须学会把后三个也装进脑子里、系统里、决策里。
五、从“审批逻辑”到“系统逻辑”
银行必须重新理解信贷:
信贷不只是审批工作,而是一种系统行为。
要靠“战略、战术、技术”三维协同。
战略层面:明确风险偏好、资本边界、政策导向。
战术层面:构建九大作战翼——产品、客户、风控、合规、技术、运营、组织、营销、资本。
技术层面:把模型、系统、数据、情报治理串成一根“神经中枢”,能反馈、能学习、能纠偏。
举个例子:
某城商行2023年下半年共债问题严重,传统模型完全看不出端倪。后来他们引入了“社会建构仪表盘”——每月跟踪区域就业率、政策强度、同业放贷变化、共债频率。一旦仪表盘“亮黄灯”,系统自动上调拒绝阈值、收缩额度。结果,一年下来不良率下降,坏账处置时间缩短。
这说明:风险不是防出来的,是识出来的。
六、从“批量产品”到“差异化设计”
产品同质化,是今天银行竞争力衰退的核心原因。
每家银行都有流水贷、税贷、抵押贷,但客户看不出差别。
客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靠谱”“懂我”“方便”。
未来的产品力,要靠“三个引擎”:
分析引擎:用行业/区域评分 + 行为评分,生成“风险分层→价格/额度/期限”映射表;
风控引擎:把反欺诈、押品监控、预警触发这些特征变成“产品DNA”;
体验引擎:让效率成为客户感知的差异化——T+0、电子签、在线核验、贷后自动提醒。
简单来说:产品不是功能的堆叠,而是风控逻辑的商品化。
七、三年重构计划:稳、修、立
第一阶段:稳住基本盘(Year 1)
建立社会建构仪表盘,监测宏观与区域风险;
对存量产品做五问复盘:变量、客群、定价、贷后、回写;
启动专家抽检与模型漂移评估。
第二阶段:修复能力(Year 2)
建立数据与情报中台,形成统一“风险认知地图”;
把专家逻辑模板化,做成标准化规则;
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闭环,让策略能自我更新。
第三阶段:建立差异化产品力(Year 3)
每一款产品都要能体现“分析×风控×体验”;
引入ROTC(战术资本回报)和T-ROI(技术回报)双指标考核;
让技术、风控、客户体验成为“三足鼎立”的竞争壁垒。
八、写给行长与风控总监的五个问题
我们的模型,有没有在监控它的“适用期”?
我们的产品,有没有一个“反思机制”?
我们的风控会议,讨论的是数据,还是问题?
我们的贷后系统,有没有真的“回写”策略?
我们的信贷团队,是否真的理解“什么是风险”?
如果五个问题里有三个答不上来,那就说明:危机,已经在路上。
九、结语:系统要进化,人也要进化
银行业从来不缺制度,也不缺流程,缺的是认知上的更新。
信贷不是审批技术,而是理解现实世界的能力。
当我们能把数据、因果、社会、价值放在一起看,
当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什么时候该加速,
银行就不只是金融机构,而是一台有思考力的系统。
顺周期的好日子已经结束,
但真正专业化、理性化、科技化的中国银行业时代,才刚刚开始。
本文系嵇少峰银行内部高管培训系列视频课程的节选,共40节,是嵇少峰《信贷机构三维管理学》《嵇少峰信贷辩证认知论》等理论及观点的通俗化表达,同样做成40讲精选文章。这40讲全面总结梳理了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实践应用方面的重点问题,可以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及信贷业务骨干建立对信贷管理的全面认知。将通过嵇少峰公众号---“嵇少峰聊财金”连续刊出。由于视频及文章的精简的时间仓促,会出现内容不全、表达不完整甚至部分偏离原文的现象,请读者注意分辨并查找阅读公众号原文《嵇少峰:重构中国银行业信贷风控体系》、《信贷机构三维管理学》等相关文章。
《嵇少峰:重构中国银行业信贷风控体系》系列文章题目
第一讲 中国银行业到了哪一步:从顺周期繁荣到风控危机
第二讲 当信贷不再好做:银行经营模式的隐性转折
第三讲 标准化产品的另一面:为什么税贷、流水贷会批量出险
第四讲 风控的失效逻辑——从“模型神话”到“信息衰减”
第五讲 风险的社会建构——信贷文化与舆论的隐性影响
第六讲 信贷技术革命:从工具理性到系统理性
第七讲 嵇少峰的信贷三维管理框架:战略、战术与技术
第八讲 信贷战术的重构:三层九翼十级体系全景
第九讲 九大作战翼:信贷机构的系统化执行框架
第十讲 五级管理体系与信贷作战体系的融合路径
第十一讲 从信贷产品到信贷方案:银行竞争力的再造
第十二讲 中小企业信贷的逻辑重构:从关系到数据的跨越
第十三讲 数字化信贷:AI与专家策略法的融合
第十四讲 信贷风险的前瞻治理:从识别到干预
第十五讲 信贷人的知识体系:从经验主义到逻辑实证
第十六讲 信贷信息的多维验证:逻辑链与八大线索体系
第十七讲 信贷合规与监管逻辑:从被动遵循到主动塑形
第十八讲 信贷数据的灵魂——从信息积累到智能决策
第十九讲 从工具到体系:信贷技术的组织化管理之路
第二十讲 信贷组织的再造——从流程化银行到智能型系统
——节选自《嵇少峰信贷机构三维管理学四十讲(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