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6 日清晨,新加坡盛港东大道 324D 座组屋的 7 楼住户曾先生接到母亲急电:“天花板在滴血,臭味钻鼻子!” 赶到现场后,他发现天花板渗出的黏性红液散发着类似发酵虾酱的刺鼻气味,即便反复擦拭,异味仍持续弥漫。
![]()
当日下午 1 时 35 分,警方接到 “非自然死亡” 报警。当 8 楼那扇常年紧闭的房门被管理员用备用钥匙打开时,眼前的景象令警员震惊:47 岁的女子徐娜(音译)倒毙在客厅门边,已无生命体征;卧室里则躺着一具腐烂成白骨的遗体,身份需通过进一步检测确认。法医现场勘查后初步判断,父女二人死亡时间相差约一个月,案件随即被列为 “非自然死亡” 展开调查。
![]()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悲剧早有 “信号”。75 岁的邻居曾女士透露,类似 “峇拉煎”(东南亚发酵虾酱)的臭味已困扰居民数周;10 楼住户因异味不得不长期关闭窗户,甚至向相关部门投诉过。社区工作人员此前也曾上门排查询问,但均未发现门后隐藏的危机。
警方发布寻亲通告后,45 岁的餐厅老板徐荣(音译)盯着新闻里的照片红了眼眶 —— 他认出死者正是自己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窗徐娜,那个曾写满光环的学霸。
![]()
公开信息显示,徐娜一家原籍中国东北,父母早年移民新加坡,她在中学时期随家人前来求学。1997 年,就读于英华初级学院的徐娜就拿下全国中学生华文写作比赛甲组冠军,此后学术之路一路开挂:2001 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2003 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8 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09 年至 2012 年间更在法国国家数字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担任科学研究员。
徐荣回忆,最后一次见徐娜是 20 年前的地铁上,彼时她刚从法国回国,眼里还闪着对学术的热忱,“她那么聪明,怎么会把自己活成孤岛?” 没人能解释,这个曾在博客记录科研日常的姑娘,为何会在 2013 年后停更所有动态,彻底从社交圈消失。
![]()
2001 年,徐娜一家搬入涉案组屋时,还是邻里眼中的普通移民家庭。但 2017 年母亲王丽丽去世后,父女二人逐渐活成了 “透明人”。8 楼邻居何女士说,徐娜的父亲每次出门都戴帽子口罩,手里总拎着两袋米,即便主动打招呼也从不回应;69 岁的邻居则多次撞见徐娜在电梯厅拍手唱歌,“举止有些异常,但从没给邻里添麻烦”。
![]()
结合邻居证言与警方初步调查,这对父女的离世轨迹逐渐清晰。邻居普遍反映,徐娜疑似患有精神疾病,平日完全依赖父亲照料。“我曾看见她边走边手舞足蹈,每次都由父亲陪同外出”,一名邻居透露,老父亲是家里的绝对顶梁柱,负责买菜做饭等所有生活事务。法医推测,身体一向硬朗的父亲先于女儿约一个月去世,这直接切断了徐娜的生存来源。
![]()
自 2017 年母亲去世后,父女二人极少与外界交往,在走廊相遇时总是低头快步走过。社区志愿者坦言,新加坡虽有完善的养老与救助体系 —— 护联中心会主动联系 60 岁以上老人,组屋配备紧急呼救系统,活跃乐龄站提供定期探访 —— 但这些福利完全无法触达主动隔绝社会的家庭。
![]()
徐娜倒毙在客厅门边的细节引人深思。有推测认为,在父亲去世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她曾试图开门求助,但最终因体力不支倒下。而父女二人最后一次被邻居目击出门是在 8 月底,此后这户人家便彻底沉寂。
目前,警方仍在寻找徐娜的直系亲属,案发现场搜出的物品已被送检,具体死因尚未公布。
![]()
心理专家指出,徐娜的人生轨迹具有典型性 —— 高压力学术环境可能诱发精神问题,而 “精英光环” 往往让患者及其家庭更倾向于隐瞒病情。徐荣也提到,徐娜性格内向但待人有礼,“从未想过她会遭遇精神困扰”。这种 “隐性困境” 在高知群体中并不少见,却因缺乏公开讨论而难以被及时干预。
新加坡以 “乐龄社会建设” 闻名,其养老与救助网络覆盖密度居全球前列,但此案暴露出关键漏洞:对于主动脱离社会的家庭,现有体系缺乏有效触达手段。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他们曾多次尝试接触这对父女,但 “连门都敲不开”,最终只能依赖邻居反馈异常情况。如何为 “孤岛型” 家庭建立兜底保障,成为此案留给社会的重要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