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因无创、恢复快的特点,成为不少尿石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临床中,部分患者会遇到 “碎石后排石速度慢” 的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焦虑。
国际尿石症联盟IAU委员、四川结石病医院泌尿外科常立高教授指出,排石慢并非偶然,主要与结石本身状态、碎石效果、个人身体条件三大核心因素相关,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
结石本身状态 排石快慢的“先天基础”
结石自身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碎石后排出的难易程度。常立高教授表示,这类因素属于“先天影响”,需在治疗前就做好评估。
- 结石大小与数量:若原结石体积较大或单肾/输尿管内存在多颗结石,碎石后会形成大量颗粒,甚至残留部分较大碎块。这些颗粒在尿路中移动时易“拥堵”,自然延长排石时间。
- 结石位置:结石所处位置是关键影响因素。若结石位于输尿管狭窄段,或藏匿在肾下盏(肾脏的“低洼区域”),碎石后难以借助重力作用和尿液冲刷向下移动,排石速度会明显变慢。
- 结石成分与硬度:不同成分的结石硬度差异较大,其中草酸钙结石硬度较高,类似“小石子”。这类结石可能无法被冲击波完全击碎成细小颗粒,残留的较硬碎块在尿路中移动阻力大,排石进程会随之放缓。
![]()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碎石的效果与术后配合 排石快慢的“后天关键”
常立高教授强调,除了结石本身的影响,碎石操作的效果的术后护理的配合度,也会直接左右排石速度,这部分属于患者和医护人员可共同把控的“后天因素”。
- 碎石不完全:若碎石过程中冲击波能量不足、结石定位出现偏差,或结石硬度超出冲击波击碎范围,可能导致碎石不彻底。残留的较大碎块会像“路障”一样,阻碍小颗粒排出,形成“排石拥堵”。
- 术后饮水不足:尿液是推动碎石排出的“天然动力”。术后若每日饮水量不足2000-3000毫升,会导致尿量减少,尿液对尿路的冲刷力减弱,无法有效推动碎石颗粒向下移动,进而延缓排石。
- 活动量不足:适当运动能通过身体震动辅助碎石排出,尤其对肾下盏结石效果明显。若术后长期卧床或久坐,缺乏慢跑、跳绳、爬楼梯等轻度运动,碎石颗粒难以脱离原有位置,排石速度会显著变慢。
![]()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个人身体条件 排石快慢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不同,尿路条件的差异也会导致排石速度出现个体区别,这是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 尿路通畅度:若患者本身存在输尿管狭窄、男性前列腺增生,或合并尿路炎症、粘连等问题,会导致尿路管腔变窄,碎石排出时阻力增加。就像狭窄的管道里走石子”,排石速度自然会变慢。
- 尿液动力:输尿管蠕动和膀胱收缩,是推动碎石排出的“内在推力”。部分人群因年龄、神经功能等原因,存在输尿管蠕动功能不佳、膀胱收缩力较弱的情况,无法为碎石排出提供足够动力,也会导致排石进程缓慢。
![]()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排石慢,别慌 做好这几点更安心
最后,常立高教授提醒,体外冲击波碎石后排石通常需要1-2周,部分患者可能延长至1个月,无需过度焦虑。但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保证每日饮水量,以尿液清澈淡黄色为宜;其次,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最后,定期复查B超或CT,观察排石进展。
若出现持续腰腹部疼痛、发热、血尿加重,或复查发现碎石长期(超过1个月)未排出,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避免引发尿路梗阻、感染等并发症。科学认识排石规律,做好术后护理,才能更好地助力碎石排出,恢复尿路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