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CRO、科技大厂“抢跑进入,争先布局”,错过AI制药,也许就错过医药黄金未来。
![]()
图源:pexels
半年一针的AI哮喘新药,临床验证成功
Guide View
据报道,AI制药巨头Generate Biomedicines打造的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完全由生成式AI从头设计的抗体药物GB-0895治疗哮喘的一期临床数据揭开面纱。结果显示,在96名轻中度哮喘患者中,这款AI设计的抗TSLP单抗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特性:
超长半衰期:血药浓度维持约89天,远超现有同类药物(平均21-30天),这意味着患者仅需每半年皮下注射一次,药效即可持续超180天。
精准靶向:能有效降低嗜酸性粒细胞、FeNO、IL-5/IL-13等关键炎症标志物,且效果持续超6个月,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炎症状态。
剂量弹性:在10mg至1200mg的宽剂量范围内均显示良好耐受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灵活性。
这一成果标志着AI驱动的新药研发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若后续临床试验顺利推进,有望彻底改变哮喘治疗格局:
半年一针的给药方式革命预计将治疗依从性从不足40%提升至80%以上,年度治疗费用可能降低30%(减少门诊及护理成本);
一年两针即可控制哮喘病情,带来呼吸疾病治疗市场的价值重估,年销超250亿美元的呼吸用药市场或不再由MNC重磅炸弹药物主导,而是改由AI设计的新药领航。虽然该药物后续需进一步验证长期安全性和疗效,但已引发行业对AI制药潜力的高度关注。
![]()
各方涌入布局,黄金时代开启
Guide View
1、MNC引领风口,用钱砸出未来也用生态打法赋能未来
如上文所述,AI制药初创公司在研发效率与创新程度上可以凭借技术代差实力造出潜在的下一代重磅炸弹,挑战MNC主导市场格局的现状,建立自己的竞争护城河。但这不代表MNC会遭遇多大的时代危机,作为医药行业最大的投融资本方之一,MNC用钱也可砸出未来——AI制药初创公司负责创新,MNC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创新,比如过去两年,阿斯利康在AI相关领域的合作投入已超过10亿美元,涉及多个前沿技术平台和疾病领域;近期,默沙东与加拿大AI公司Variational AI达成3.4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标志着其将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药物发现的核心引擎,通过生成式AI技术攻克“难成药靶点”,默沙东计划把早期药物发现周期从平均4年缩短至18个月,同时降低70%的研发成本。
除了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创新,MNC也在通过资本与资源整合的生态局打法为加速行业创新助力。据报道,2025年9月,礼来推出了TuneLab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ML)药物发现平台,涵盖了数十万个独特分子(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unique molecules)的实验数据,这是生物制药巨头首次向外部生物技术公司,尤其是中小型药厂,大规模开放其内部多年积累的先进AI模型和专有数据洞察,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开放式AI合作生态(Open AI Collaboration Ecosystem)。
礼来将AI视为其赋能外部创新(External Innovation)的核心工具,这与公司的Catalyze360整体支持计划一脉相承。TuneLab作为Catalyze360的最新支柱,旨在为小型公司提供“均衡器”(Equalizer),使其能够使用与礼来科学家日常所用相同的AI能力。
![]()
2、药企将AI视为当务之急,CRO加速AI制药全链服务能力整合布局
今年7月,BioSpace网站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85%的受访药企正在增加人工智能投资,70%的药企领导者(其中Top20药企比例达85%)将AI视为首要任务。风投公司Define Ventures关于药企AI应用的新报告也指出:在整体预算收缩的情况下,40%的受访企业正在大幅增加AI投资,45%则适度增加了投入。
药企将AI视为当务之急,服务药企的CXO尤其是CRO围绕AI制药已在加速进行全链服务能力整合布局,助力源头创新突围。
9月29日,由水木分子、成都先导、嘉华药锐及英飞智药四家生物医药企业组成的“AI赋能的源头创新联合体”宣布取得主要进展:通过整合人工智能(AI)技术、多组学数据与专家经验反馈,联合体成功锁定一个针对恶性肿瘤的创新药物靶点,正式进入分子设计与优化阶段。据了解,联合体构建了覆盖“靶点确认-分子设计-分子优化-临床前研究-IND申报”全链条的AI赋能研发体系,深度融入跨学科协作与数据驱动决策。成都先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进博士表示:“此次合作验证了‘专家经验+AI预测+实验验证’闭环的可行性。
![]()
![]()
业内报道认为,未来单纯提供AI筛选服务的公司价值会萎缩,具备“AI设计+实验验证+临床推进”的全链条能力者将胜出,CRO加速全链能力整合布局成为大趋势。
3、大厂抢跑、AI制药二轮跨界潮正在到来,虽有挑战但黄金时代刚刚开启
巨头跨界AI制药并非新鲜事,英伟达曾在一年内连续投资8家AI制药企业;在最火热的2020~2021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都先后通过各种方式率先入局,经典如腾讯已在AI制药领域出手十余次,晶泰科技、英矽智能、信诺维、深势科技等都是其投资的代表性标的,通过投资,腾讯当前已形成“数据-算力-场景”的完整闭环。
2025年巨头继续跨界AI制药,今年4月,工业软件巨头西门子宣布斥资51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数据公Dotmatics,将其工业软件业务从传统制造业加速延伸至生命科学领域,并进一步推动AI制药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落地。今年9月,中国电信携手拜耳、恒瑞、艾昆纬等全球知名药企共同发布“AI药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入局AI制药领域。
国内大厂入局AI制药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
海外大厂入局AI制药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
图源:动脉网
业媒报道认为,在跨界AI制药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巨头们并非只有“财大气粗”的噱头,而是带着各自的技术护城河正在向里程碑加速迈进,比如百度百图生科已成功实现200多个任务模型的State-of-the-Art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300多家用户提供了优质服务,累计收获了超过20亿美元的总客户订单。
业媒报道指出,AI制药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未来充满机遇、路上满是荆棘,行业也在不断地传出破产、裁员、管线失败等消息,2024年9月,深陷巨亏的AI制药龙头Recursion和Exscientia宣布合并,在外界看来这是老牌AI制药公司的抱团取暖,也说明AI制药领域进入一个预期过高之后的修正阶段,入局企业不得不思考自我‘供血’的问题。对于跨界者来说,AI制药的黄金时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想要脱颖而出,还需要拿出更强的硬实力,以及更多的耐心。
数据显示,AI制药的全球市场规模短期已达500亿美元,并有可能继续上探。业媒不全统计,2025年1-8月,我国AI制药领域已完成超10起BD交易,总交易金额高达300亿美元,阿斯利康、赛诺菲、礼来、辉瑞等MNC都曾先后押注。巨额资金的涌入以及头部药企的加码,无不在证明这仍然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
参考来源:
[1] 幻想者笔记
[2] 华尔街透视
[3] 成都先导
[4] AI药闻
[5] 动脉网
制作策划
策划:May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May / 封面图来源:网络
媒体合作 | 微信号:GuideView2021
投稿转载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参考文献如上,如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如需转载,请邮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联系我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