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九,正值秋分节气前后,民间素有“秋分秋分,昼夜平分”之说。这一天不仅是自然阴阳平衡的节点,更是传统习俗中重要的时间标记。老一辈常言:“八月十九有三忌,一不洗,二不留,三要吃”,这些看似简单的规矩背后,蕴含着古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与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
![]()
**一不洗:忌洗头沐浴,护阳气防秋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分后“雷始收声,蛰虫坯户”,天地阳气渐敛。民间认为八月十九洗头沐浴会打开毛孔,使寒湿之气乘虚而入,易引发头痛、关节痛等“秋痼疾”。江苏南通一带至今流传“秋分洗头,来年掉发”的俗谚,而福建漳州的老人仍坚持此日只用热毛巾擦拭身体。现代医学也印证,秋季皮肤屏障功能减弱,过度清洁易导致干燥瘙痒,古人“不洗”的禁忌实则暗合养生之道。
**二不留:庭院不积落叶,家中不堆杂物**
“秋风扫落叶,财神不进脏乱门。”河北民俗学者王振忠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华北地区至今保留八月十九“扫秋”习俗。农谚云:“八月十九扫门槛,金银财宝往家转。”古人视落叶为“衰气”,此日需彻底清扫庭院,尤忌墙角堆积枯枝败叶。浙江绍兴一带更讲究“三清”:清灶台、清床底、清衣柜,寓意送走晦气。这与现代家居整理的“断舍离”理念不谋而合——通过物理空间的净化,实现心理能量的更新。
![]()
**三要吃:必食三样秋味,调和五脏之气**
1. **秋梨膏润肺**
北京同仁堂古籍记载,秋分前后制作的秋梨膏“润燥之功倍增”。山东莱阳农户至今沿用古法:将梨汁与姜汁、蜂蜜慢熬成膏,八月十九晨起空腹含服。现代营养学分析,梨中熊果苷等成分确有抗炎作用,搭配生姜可中和寒性,正应对“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养生警示。
![]()
2. **桂花酒暖身**
苏州民俗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清代“蟾宫折桂”银酒壶,专用于八月十九酿桂花酒。《吴郡岁华纪丽》载:“采桂英和面米同酿,待来年春启封,谓之‘隔年醉’。”杭州胡庆余堂药工介绍,桂花性温,能散胃寒,与糯米同酿可温通经络。现今绍兴黄酒厂仍会在此日推出限量版桂花酿,酒液中漂浮的金桂仿佛封存了整个秋天。
3. **南瓜粥养胃**
陕西关中农谚道:“八月十九吃金瓜,肠胃暖和不闹病。”考古发现,半坡遗址已有炭化南瓜籽,说明其食用历史超六千年。甘肃天水农户会特意留存藤上自然老熟的南瓜,此日熬粥时加入小米、红枣,形成“黄金搭配”。南瓜富含果胶保护胃黏膜,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后更能增强呼吸道免疫力——古人虽不知成分,却凭经验抓住了食疗精髓。
![]()
**老传统的现代启示**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些习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上海白领李雯在日历上标注“八月十九居家整理日”,她说:“每年这天大扫除后,心情会莫名轻松。”广州中医药大学团队研究发现,遵循节气规律作息的人群,秋季抑郁量表评分显著降低。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言:“传统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河水。”当我们重新审视“不洗头”的实质是减少化学洗护品刺激,“不留杂物”暗合极简生活理念,“吃秋味”提倡应季饮食时,古老智慧便与现代健康观产生了奇妙共鸣。
秋阳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或许我们不必严格恪守每一条古训,但若能在八月十九日煮一锅南瓜粥,清扫角落积尘,感受季节更迭的细微变化,便是对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传承。正如《遵生八笺》所言:“四时调摄,贵在人与天地共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