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刚刚62岁,每到秋冬时节,总喜欢在晚饭后给家里蒸上一锅红薯或者炖一碗南瓜粥。她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白米饭吃腻了,多吃红薯、南瓜“养生又排毒”,还美其名曰“顺肠胃”。可最近连续几周,王阿姨老感觉肚子胀,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体检结果显示血糖也高了不少。王阿姨明明平时吃得不多,为什么身体还是亮起了“黄灯”?
在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听完王阿姨的日常饮食后,特意强调:“年纪大了,红薯和南瓜不是不能吃,但一定别当成‘万能养生圣品’猛吃。”医生的这句话,一下子让王阿姨和身边的朋友们都愣住了——不是说红薯、南瓜高纤维、低脂肪,是老年人的健康食品吗?难道真有啥健康隐患吗?
![]()
许多老年朋友对红薯、南瓜情有独钟,但对它们的糖分和对身体的影响,其实了解不多。吃得适量、搭配合理的红薯和南瓜是健康食材,但若不加节制甚至当饭吃,当心“好心办坏事”。那么,红薯和南瓜究竟能不能吃?哪些情况需要少吃?老年人如何吃才能真正受益?
很多人认为,红薯和南瓜都是“营养之选”,富含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钾、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对肠道通畅、心血管健康都很有益处。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数据显示:每100克红薯约含20-25克碳水化合物,南瓜则在6-12克间浮动。但你是否知道,当红薯、南瓜“天天不离手”,尤其是糖友、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风险却悄然增多?
首先,红薯、南瓜虽说属于“低脂高纤”,但它们的淀粉含量不低,而且部分品种的南瓜(如板栗南瓜)、红薯(如日本红薯)含糖量更高。煮熟后淀粉变成更易吸收的葡萄糖,对老年人而言,尤其是胃肠蠕动减慢、胰岛功能下降的群体,一碗红薯粥、一个大红薯下肚,血糖反应比年轻时更强烈。
![]()
最新一项包含800余名中老年人的内分泌门诊回访数据显示,高龄群体每天连续摄入100克以上红薯或南瓜的,空腹血糖平均升高幅度达到16.7%,有2成患者血糖波动超过警戒线。尤其是习惯将红薯、南瓜替代主食的老年人,风险更高。血糖“电梯”式上冲下跳,胰岛素压力骤增,长远来看,反而损伤代谢健康,加重胰岛功能负担。
红薯、南瓜本身并非“害人食品”。恰当的食用方式和 控制摄入量才是关键。许多朋友习惯早中晚三餐都加点红薯、南瓜,以为“排便通畅就代表肠胃健康”。但医生提醒——70岁以上群体常见脾胃虚弱、胃动力下降,如果膳食纤维摄入超量,反倒易腹胀、泛酸甚至反胃。尤其是长期胃部疾病、基础代谢慢的人群,要格外小心。
还有一种常见误解:“南瓜有降糖作用”。实际上,确有科学研究发现,南瓜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如多糖、类黄酮等)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调节血糖的潜力。但这些往往是从高纯度南瓜提取物获得,在日常餐桌上一碗普通南瓜粥的“效力”远不足与实验室相比。若因此加大量摄入,就可能适得其反。
![]()
此外,不同品种的红薯、南瓜糖分差异极大。比如板栗南瓜的糖分约为普通南瓜的2倍,而日本红薯比国内普遍红薯甜。选择哪种食材、吃多少,比简单地“只盯着健康标签”更重要。
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医生给出的最实用建议是:红薯、南瓜能吃,但要小份量、多样化搭配,别单吃,更别一顿猛吃。权威营养建议,红薯每日50克以内为宜,相当于半小根(去皮、熟重),南瓜建议每日一小碗(约100克),并与豆制品、粗杂粮、蔬菜等一同食用。这样可延缓碳水吸收,帮助血糖保持平稳,也能减轻胃肠负担。
烹调方式也很关键。推荐采用炖煮、蒸食,不要油炸或大量加糖烘焙。优选搭配清淡蛋白质食材,如豆腐、鸡胸肉或瘦猪肉。不要晚饭或睡前大量进食红薯、南瓜——餐后活动可帮助代谢多余糖分,避免“夜间血糖起伏”。
如果近期体重明显增加、消化道不适、餐后血糖异常升高,建议暂停红薯、南瓜摄入,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防止进行性代谢异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