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叔今年63岁,平时很注意养生,前几天路过一家体检机构时,看到广告说“全身高端检查,查出99%隐患”,心里就不淡定了。他想到自己本来没啥大毛病,但又害怕漏诊病症,于是咬咬牙花了几千块,把广告上说的“全套体检项目”都做了。
谁知报告出来,大部分都显示正常,几个“异常指标”一问医生又说不用处理。有些项目甚至让他两天内忍不住反复上网查,对号入座,满脑子都是“万一真有毛病没查出来怎么办?”后来听附近诊所的大夫说,有些检查做多了不但没好处,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李叔顿时感觉一头雾水:哪种检查该做,哪种其实只是在浪费钱?
![]()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困扰?实际上,随着健康意识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体检视为必需,但部分“高大上”的检查项目其实既不能提前发现重大疾病,还可能损害身体,甚至让人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医院内8种“不需要做”的无效检查,你或许被“被动消费”过,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背后的风险。尤其是第5项,很多体检套餐都在推,咱们有必要警惕,别花了冤枉钱,还让身体受损。
不少医院和体检中心都会推销“年度全身CT”,号称能一次筛出各种健康隐患。事实上,全身CT依赖X射线,辐射强度相对较高。权威研究显示,一个全身CT的辐射剂量约等于200次胸片,年轻人和健康人群盲目频繁做,不但查不出早期微小病变,大多数所谓“异常”其实是良性,无需处理。更重要的是,长期反复接受无必要的放射检查,患癌风险可能隐形上升12%-15%。如果你没有明显症状或家族遗传病史,这个项目完全不必年年检查。
![]()
微量元素检测:宣传大于实际
打着“缺这个、缺那个就影响健康”的旗号,“全套微量元素筛查”陆续被列入各种体检套餐。事实上,微量元素检测临床意义极低,儿童成人皆然。食物摄入均衡的前提下,体内元素通过血液或尿液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长期营养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指南均未推荐普查。相反,误信结果补锌、补铁、补钙,反而容易摄入过量、损伤肝肾。
近年来,体检基因检测大行其道。别以为“查个基因”就能预测一生健康轨迹。事实上,常规肿瘤及常见慢病的基因检测结果,与真正发病风险未必密切相关。未经遗传咨询的盲目检测,很可能引发焦虑和误解,明明没病,却开始怀疑自身已是高危人群,反复检查和不必要治疗接踵而至。权威医学指南建议,只有高危家族史和特殊遗传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才考虑基因相关检测。
很多中老年人在体检时被建议做“彩超查癌”,如前列腺癌或卵巢癌。实际上,彩超对很多肿瘤的早期检出率并不高。前列腺癌、卵巢癌等隐匿性肿瘤,早期影像学表现极其隐晦,过度依赖彩超筛查,极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真正高危人群更推荐肿瘤标志物或进一步影像检查。
![]()
有些患者一感冒就要求各种血常规、胸片、CT一条龙。有数据显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无需拍片,超80%为自限性疾病,而多做的检查既无诊断意义,反而浪费金钱。稳重的医生都会遵循对症治疗原则,避免非必须的辅助检查,保护患者少受折腾。
很多体检套餐都配套心电图、心脏彩超。实际上,无明显心悸、胸痛、既往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定期做这些心脏检查意义有限。研究发现,健康中青年成年人例行心电图查出新发病变的概率低于1%。不但增加医疗支出,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担忧。
![]()
甲状腺功能筛查:盲目普查不可取
近年来,随着甲状腺疾病宣传普及,甲状腺功能筛查项目逐渐增多。但如果没有脖子肿块、异常疲劳怕冷等异常,频繁筛查通常查不出问题。过早诊断假性“甲减”“甲亢”,反而带来后续一连串无谓的药物干预,增加心理压力。
人体检查重在必要、适度、精准。不是检查越多身体就越健康,盲目追求“全覆盖”不仅浪费金钱,更有可能带来身体损害与心理负担。选择体检项目应以医生专业评估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家族史个性化定制检查内容,切莫盲目相信商家营销。
![]()
对已经进行过上述“无用检查”的朋友,也无需过度焦虑。下一次,与主治医生深入沟通,明确自身需求和风险,再按需分配有限的检查资源,让健康管理科学有效,而不是陷入“检查恐慌”与无休止的重复消费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