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56岁,住在上海郊区。去年体检时,意外发现颈动脉有少量血管斑块,家里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自那以后,她每年都坚持去医院做彩超,生怕血管堵住。
但今年体检结束后,医生的一句话让她有点懵:“光靠每年彩超,其实意义有限,关键你查错了关注点!”
![]()
王阿姨疑惑极了:不是说查斑块最重要的吗?难道每年做彩超真的没用?现场其他排队的中老年朋友听到后也都有点不安。这到底是哪里弄错了?斑块既然长了,难道医生不让查了吗?
据中国卒中协会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斑块。人们对血管斑块的担心也是有根有据。
可惜,大部分人的健康管理其实存在一个大误区:他们太过依赖单一检查,把“血管斑块”当作唯一指标,忽视了真正预警心脑血管风险的,是血管功能本身和变化趋势。
那么,每年一查彩超,到底有用没用?今天就为大家做个权威解读,尤其是第3个细节,很多中老年朋友都忽略了。
血管斑块,到底查什么才对?专家这样说
不少人坚持每年彩超,是因为担心血管会突然“堵住”引发重大风险。但其实,血管斑块本身并非等同于动脉堵塞或疾病风险。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斑块是否“危险”,关键要看“活性”和“稳定性”。如果只是小而平稳的脂质斑块,即便多年未有明显变化,风险也不高;而一旦斑块出现“破裂倾向”或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会上升数倍。
![]()
例如《中华动脉硬化杂志》上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斑块稳定的患者,其卒中风险较平均水平只高出约18%,但如果是易破裂、不稳定斑块,卒中风险则增至4倍以上!
此外,单纯看斑块数量和形态,忽略血流动力学变化、内皮功能、生化指标,容易导致漏判高级风险因素。现在更前沿的管理理念,强调综合检查和多维监测。
相关权威指南都已建议,对于有血管斑块的中老年人,每半年到一年可复查一次影像,但更重要的是定期检测血脂、血压、炎症因子及生活方式,而不是“只看斑块大小”。
![]()
每年做彩超,可能带来的几个“错觉”与后果
坚持每年做彩超本没错,但如果“查得方向错了”,问题反倒埋下隐患。以下这几点,很多人都中招:
忽略了本质风险。大量数据显示,86%的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出现在“无症状”人群或彩超正常者中。也就是说,等斑块“大到看得见”,不少风险早已潜伏多年。
片面放松警惕。有的人看到一年彩超无明显变化,就忽视了饮食控制和运动,导致血脂、血压逐步升高,斑块仍在“悄悄恶化”。
![]()
浪费医疗资源。重复检查却不解决根源,既增加心理负担,也浪费了医疗费用。临床数据显示,仅每年做一次彩超能发现变化的比率,不足12%。
权威医生提醒,影响血管健康的“看不见杀手”,包括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壁的保护层“生锈”)、慢性炎症、血液粘稠度上升等,这些早在斑块明显变大前就已出现。
更科学更有效的血管管理建议,这4招改善才靠谱
要守护血管健康,仅靠每年查斑块远远不够,建议尝试以下综合策略:
每半年全面评估血管功能。除了彩超、CT血管成像外,增加血脂、血糖、血压、C反应蛋白等指标监测,全方位看管风险“小尾巴”。
![]()
坚持健康饮食与规律运动。医学共识推荐地中海饮食,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骑自行车),可明显减缓斑块进展。
管理慢性病基础指标。如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务必规范用药和定期复查,规律服药能让血管事件风险下降近25%。
![]()
关注血管内皮功能修复。部分研究显示,补充足量DHA、维生素D、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延缓动脉硬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