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光1979年生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种地和捡废品过日子,小时候他就帮着干农活,懂事得让人心疼。
初中一毕业,家里供不起高中,他就选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技校,学车工专业。
他每天早起赶公交,路上两小时,来回颠簸,车上不闲着,啃技术书,三年下来自学了四本专业书。1998年毕业,全系第一,进了厂里当车工,月工资才180块,吃着抻面过日子。
![]()
厂里起步,洪家光没抱怨,就埋头干。
从最基本的车床操作练起,跟车间老劳模孟宪新拜师学艺。那位师傅是全国有名的,手艺精,教他切削内螺纹时,车床转速从600转拉到1200转,不用退刀就能成活。
洪家光学得快,一年干了7000多个工时,用刀具上百把,别人叫他“拼命三郎”。
![]()
有次生产任务紧,他住厂一个多月,左手粉碎性骨折,医生说得休养,他三天就回岗位了。
渐渐地,他从普工变成双高级技师,车间里谁有难题都找他商量。
说起他攻克的那项技术,得从2002年说起。
![]()
那年春节前,厂里急任务:加工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片修正工具的金刚石滚轮。这东西是磨叶片的利器,西方垄断多年,精度要求尺寸公差在0.003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进口的要么天价,要么精度不稳,用着心里没底。洪家光临危受命,十天内啃下来。
他先复盘失败原因,发现机床振动大,报废率高达85%。自己动手改工具,换车削为磨削工艺,解决“啃刀”问题,合格率直奔100%。
成品误差控制在0.002毫米,这下叶片表面光滑,发动机耐高温性能上去了。厂里直接任命他带头人技术小组,他自学数控机床。
![]()
洪家光明白,航空发动机底子薄,得一步步补。2009年,他和团队启动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研究。国外工具精度0.008毫米,咱们起步就落后。
整整1500多次试验,每次几小时甚至几天,改设备、调材料、优化参数,车间里废件堆成山。最终,精度提到0.003毫米,打破垄断,实现自主制造。
过去进口工具不稳,贵得离谱,现在自家产,成本降一半,寿命还长。叶片磨出来更均匀,发动机飞得稳,飞得远。这技术直接用在国家新一代重点型号上,累计创效上亿。
![]()
2011年,更硬的骨头来了:新型号发动机加工工具金刚石滚轮。西方封锁严,资料一星半点没有。洪家光带队,五年时间,上千次失败,硬是啃下来。
团队从夹具到刀具全改,控制热变形和振动,滚轮表面粗糙度Ra值锁在0.4微米以下。精度从毫米级到微米级,叶片榫齿加工效率翻倍。
这下,我国航空领域不再卡脖子,辽宁舰等项目都沾光。
![]()
技术上,他不光会干,还会教。建了“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出十几个徒弟,好几个拿了国家级技能奖。编写《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录课,车间里新手上手快多了。二十多年,他完成200多项工装革新,解决340个难题,31项国家专利到手。
2017年,滚轮磨削技术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800万,他捐了大半,继续投研发。
2019年夏天,美国一家顶尖航空公司看上他,开1000万年薪,全家移民,豪宅实验室随便建。他二话不说拒绝:“我的技术是为中国飞机用的,多少钱都不卖。”
![]()
2022年,他当冬奥火炬手,跑在北京街头,那一刻代表的不止个人,是千千万万一线工人的脸面。
同年,进党的二十大,当党代表。
洪家光46岁,还在一线带队。工作室项目上百,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帮厂里省下大笔进口费。他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五一劳动奖章,荣誉一摞摞。
![]()
航空发动机从跟跑到并跑,洪家光是那把关键的刀,磨得越亮,国家翅膀越硬。
谁说出身决定高度?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就看你愿不愿意磨。
参考资料
洪家光:精益求精的普通车工 终成“大国工匠” 东北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