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行业,这两年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是新造车吹订单、吹销量,甚至电混车竟然开始吹起了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这明显让传统车企给了,于是在燃油发动机热效率方面也不断突破,甚至超越了日本汽车,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么?
![]()
值得注意的是在燃油发动机热效率方面,国内车企倒是颇为默契,他们说自家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超越的对象都选择了外资车企,如日本汽车企业,他们大都不会说国内同行,这就是相当有趣的现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据了解目前公开认可的量产发动机当中,日本丰田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是较高的,然而业界认可的2024年丰田量产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也只是41%,丰田混动车则借助混动技术可以将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到42%。
那么汽车用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在实际使用中最高达到多少了呢?据说是本田为F1赛车打造的发动机,然而用于F1赛车的发动机成本太高了,技术难度也太大了,直接导致一台发动机的成本就可能达到千万元人民币,这根本没有量产价值,毕竟普通消费者购买的汽车大多在30万人民币以下。
![]()
还有业界人士指出,全球汽车行业,为了将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从30%提升到40%,足足花了50年,这近20年间强如丰田也仅是将面向大众消费者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进一步提升到42%,只有那些价值百万以上的豪华车才可能用得起热效率达到45%的发动机。
面对外资车这样的现实,国内车企这两年来纷纷宣称自己的燃油发动机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家宣称达到46%,那一家就立即宣称达到47%,更有车企宣称自家的发动机热效率达到28%,那么这是真的么?
或许是真的,业界人士推测从他们宣传的热效率“最高”达到多少多少,这个“最高”可能就是其中的奥妙,例如在实验室中用上液冷技术、用上特制的零件,甚至可能连用的汽油可能也是定制的,在如此诸多辅助技术并在理想条件下最终得到了最高值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
![]()
至于电混技术的燃油发动机,那可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了,然而强如丰田,它宣布的量产混动发动机热效率也只是达到42%,比量产的纯油发动机热效率的41%仅提高了1个百分点,真不知道这些国内车企又是如何仅仅用上电混技术就大幅提升好多个百分点的热效率了。
除了在发动机技术研发方面,量产发动机还需要诸多设备、材料的支持,据悉日本汽车企业、德国汽车企业都拥有高精度机床,这些机床的加工精度可以达到1微米,然而这些机床至今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被中国汽车企业买到。
材料的研发难度也非常高,日本和德国的汽车企业已开始用上了陶瓷复合材料,让喷油嘴可以在不断提高的燃油发动机内腔承受高温、抗腐蚀的能力,这些需要工程师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才能获得,然而这些核心机密都在他们车企的保险库里。
这就让人怀疑,国内车企在实验室里得到的超高热效率是否能实现量产,他们是否有相应的精密加工机床生产高精密度的发动机配件,答案可能就藏在他们自己说的“最高”热效率,至于量产车型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嘛,应该各位看官都心里有数。
![]()
国产传统汽车企业如此做,可能是被电车企业带坏了头,电车企业通过订单营销就快速在汽车行业突围,甚至有新造车企业的月销量已超越了本田和日产,这让诸多传统车企得到启发吧,原来仅靠苦哈哈地研发实现赶超太难了,而营销却可以快速赶超,于是在发动机热效率方面也玩上了这一套。
如此做或许确实能在国内市场进一步压制外资车,但是一旦走向国际市场,需要面对知识产权的竞争之时,这些还能有用么?这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又真的有好处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