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如果要评选2024年“下沉市场最亮眼的门头”,那么红色招牌的“好想来”一定能排在前三。
亮得跟县城的KTV招牌一样,走在济南的老街,短短两公里你能看见三家好想来,密度堪比蜜雪冰城。
![]()
四五线城市的小超市老板们当时直呼:“咱们又有一家店被好想来冲击得不干了!”
2024年是好想来的神话元年。
它以“五零一低”(零加盟费、零选址费、零管理费、零服务费、零配送费,加上一低门槛)横扫全国,号称“只需2万元保证金就能开店”。
![]()
结果呢?在那一年,好想来完成了“日均签约26家”的壮举,成为行业第一个门店破万的零食量贩品牌。
但2025年中期,剧情急转直下。
万辰集团半年报显示,全国门店虽然达到1.54万家,但光上半年就闭店259家,已超过去年全年。
![]()
这一幕像极了某些共享单车品牌的发展轨迹——去年满街小黄车,今年剩下一地废铁。
加盟商们哭诉亏钱,消费者吐槽食品质量,背后的万辰集团却看到冲刺港股的身影。
![]()
然而,商业史从来没给“新零售”写过童话。闭店潮、加盟商亏钱、资本冷眼旁观,像一张张小票,开始慢慢撕裂好想来的账面故事。
![]()
万辰冲刺港股
资本市场的“零食盲盒”
零食量贩这门生意,最开始看起来像是“薅资本主义羊毛”的快乐:平均一两元的单价,叠加上“称斤卖”的新鲜体验,让年轻人以为自己在超市打折区里捡到了全世界的快乐。
![]()
好想来就是在这样的逻辑下迅速窜红的,从小县城门口的小店,一路把旗子插满了全国。
可万辰集团的野心,不是只做零食,而是做资本的宠儿。2023年,它把旗下四大零食品牌——“陆小馋”“来优品”“吖嘀吖嘀”和“好想来”全部整合,统一成“好想来”,供应链和品牌一体化,铺垫的就是上市大计。
![]()
2025年半年报看起来挺漂亮:门店规模1.54万家,营收增长106.89%,覆盖全国310个城市。
![]()
资本市场最爱这种“大规模+高速成长”的故事。于是,万辰迅速向港交所递表,想要拿下“零食折扣第一股”的头衔。
但魔幻的故事转折得也很快。2023 年到 2024 年,闭店消息接二连三传出,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一街三闭”的情况。
![]()
有人调侃,好想来这三个字,已经成了“好想跑路”。
随之,仔细一看财报,你会发现一个有点尴尬的地方——营收增长的主力,不是消费者掏的钱,而是加盟商进货的钱。
![]()
图源:万辰集团2025年中报
![]()
换句话说,好想来的钱,更多来自加盟商的加盟投资和货款,而不是赚消费者的复购。
只不过资本市场要的是真实现金流,而不是虚胖规模。
港股投资者可精明着呢,他们要问的问题是:当消费者不再冲动买单,加盟商倒闭速度比开店还快的时候,好想来靠什么续命?
![]()
这也是为什么有眼尖的网友锐评:“万辰上市,卖的不是零食,是加盟商的眼泪。”
![]()
闭店潮来了
加盟商哭成一片
2024年,好想来是加盟商眼中的“创业捷径”。招商经理一句话就能点燃热情:“你只要交两万保证金,装修总部帮你贴钱,货源总部全包,稳赚不赔!”
很多县城老板、小夫妻店主,怀揣着“开个小店当老板”的梦想,蜂拥而至。
![]()
可现实是骨感的。2025年上半年,好想来闭店259家,远超去年全年,加盟商日子比想象中难得多。
有人在贴吧里吐槽:“我开了半年,每月流水不到20万,除去房租人工,连贷款都还不上。”还有人抱怨:“招商经理当初说零风险,现在总部的货却压在店里卖不出去,只能打折甩给亲戚。” 更有人直言:“加盟好想来,就是替万辰当仓库保管员。”
![]()
闭店的背后,是加盟商被“绑架”的盈利模式。
![]()
总部通过低加盟门槛吸引人入局,再把进货量层层压下去。加盟商如果不按要求进货,就拿不到返点;可货太多卖不动,只能砸在手里。
![]()
最后亏的是加盟商,财报上漂亮的进货额却成了万辰的营收。
![]()
所以说,好想来最成功的地方,不是让消费者真便宜,而是让加盟商真上头。
结果就是,加盟商们一边倒闭一边喊冤,好想来的门店数据,却依旧能撑起资本故事。
![]()
低价竞争与白牌产品
零食折扣的甜蜜与苦涩
在零食量贩的生意里,消费者几乎算是最大赢家。
有人说,在好想来买零食,就像在“双十一”常驻:价格便宜、品类齐全,还能有种“批发的爽感”。这让年轻人趋之若鹜,也让家庭主妇乐此不疲。
![]()
而好想来的成功密码,也同样是这两个字:低价。
农夫山泉1.2元、冰红茶1.0元,红牛4.5元,这些爆款简直是社交货币,学生党、打工人都愿意去“薅羊毛”。
![]()
但低价的尽头就是亏损。
2024年万辰年度数据显示,其量贩零食行业净利率只有2.5%—2.75%,相当于每卖40块钱只赚1块。
![]()
这种微利模式,本质上靠规模撑,但问题是,规模越大,竞争越激烈。
![]()
为了抢客,好想来和赵一鸣、零食很忙们陷入“螺旋式价格战”。门店利润率普遍在13%-30%,而引流商品毛利率不足5%,有的甚至赔本卖。加盟商越卖越亏,消费者越买越理性。
![]()
坊间甚至流传着“开零食店不如摆地摊”的调侃——摆地摊至少不用交加盟费。
更尴尬的是“白牌产品”。在零食折扣店,你能看到大量不知名的小品牌,包装浮夸、名字魔幻,价格比大牌便宜一半。
![]()
但消费者买多了,渐渐发现一个问题:味道和质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吃完拉肚子。于是网上出现了吐槽:“零食折扣店不是折扣店,是肠胃盲盒店。”
![]()
消费者一旦回归理性,就会开始质疑:所谓的折扣,到底是占了便宜,还是买了风险?
![]()
这对好想来是个不小的挑战。
![]()
零食江湖混战:万店同街
谁能笑到最后?
零食折扣的赛道,现在可以说是“千店同街,万店同命”。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零食量贩门店已达4.5万家,好想来、赵一鸣、零食很忙……你能想到的品牌几乎都在二三线城市街头扎堆。
问题是,这么多店,消费者的钱包撑不住,加盟商的利润也被稀释,整个行业都在拼命“卷”。
![]()
根据推算,2024年好想来单店月均营收32.2万元,2025年已经跌到29.57万元,同比下滑8.16%。这意味着很多加盟商可能连房租都难以覆盖。
![]()
零食量贩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行业必然进入“拼内功”的阶段。
第一,白牌和自有品牌产品正在崛起。
![]()
超市和电商早就证明了,白牌和自有品牌才是毛利的最大来源。未来的零食量贩,若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体系,就只能永远给上游品牌打工。好想来在自有化方面已经有所尝试,但规模和影响力远远不足,和山姆、Costco这种老玩家没法比。
第二,价格战将持续,但这是把“双刃剑”。
![]()
2024 年行业数据显示,零食量贩整体毛利率不足 15%,远低于传统便利店和超市。越打价格战,加盟商越难受,品牌也越难盈利。长期来看,行业必然要走出“低价陷阱”,转向差异化和供应链升级。
竞争格局会大洗牌。
全国 2 万多家门店,未来能存活下来的,也许只有 20%。剩下的,要么被并购,要么自动退场。这是一场残酷的“零食版大逃杀”。
![]()
对于万辰集团来说,它依旧是行业的主角,但必须在“规模第一”和“盈利第一”之间做选择。
![]()
如果只追求门店数量,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共享单车;如果能沉下心做供应链、做差异化,才可能撑到最后一轮洗牌。
![]()
零食的尽头,不是快乐,而是算账。
零食是一门关于快乐的生意,但好想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快乐是消费者的,账单是加盟商的,焦虑是资本的。
![]()
消费者看重的是便宜,但便宜不能是唯一卖点;加盟商期待的是赚钱,但赚钱不能全靠“收智商税”;资本市场追逐的是故事,但故事终究要靠真实盈利支撑。
万辰集团冲刺港股,是一场关于“谁来买单”的博弈;好想来的闭店潮,是对盲目扩张的警醒;零食量贩的低价狂欢,注定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
未来行业必然要经历洗牌,留下来的,才是真正能把“快乐”变成“利润”的玩家。
![]()
所以,好想来的故事,最终也许不是一部励志剧,而是一堂血淋淋的商业课:零食能带来快乐,但不能带来奇迹。
万辰的下一步是什么?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