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是光致变色纤维
光致变色纤维是随外界光照等因素可逆变色的纤维,是一种通过光敏物质在光照下发生分子结构或电子状态变化,从而产生可逆颜色变化的特种功能纤维。其制备方法包括熔融纺丝、湿法纺丝、热拉制工艺等,涉及有机化合物(如螺吡喃类)及无机材料(如氧化钨)的应用。该纤维在100℃以下保持稳定,耐酸碱性能优异,可通过紫外线或红外线触发变色循环。应用领域涵盖防伪材料、智能纺织品、军事伪装等领域,其中2024年研发的多色光致变色纤维已实现全纤维均匀发光与广色域调控。
2. 定义与变色机理
(1) 光致变色纤维的核心特征是含有光敏物质,在紫外或可见光照射下发生可逆性颜色变化。其机理分为两类:
(2) 有机材料(如螺吡喃衍生物)通过光诱导分子异构化改变吸收光谱,如紫外光激发时形成荧光结构;
(3) 无机材料(如氧化钨纳米片)在光照下发生电子跃迁,导致晶格变形和颜色改变,红外加热可复原。
3. 技术发展历程
1989年日本松井色素化学工业率先实现光致变色复合纤维商业化,产品在阳光下显深绿色。2006年全球纺织网记载的溶液纺丝法,采用丙烯腈共聚物体系制得阳光显色纤维,开启大规模生产先河。2018年苏州大学突破氧化钨纳米片与PVA复合纺丝技术,推动无机光敏材料应用。
4. 主要制备工艺
4.1熔融纺丝法
将光致变色化合物与聚酯、聚丙烯等聚合物共混,通过240℃(聚酯)或220℃(聚丙烯)纺丝温度成型,需添加降温母粒保护荧光性能。
4.2湿法纺丝法
适用于聚丙烯腈纤维,将光敏剂溶解于纺丝液中成形,苏州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此法制备出氧化钨复合长丝,力学强度达12N。
4.3热拉制工艺
2024年南京大学团队开发多材料预制棒热拉制技术,通过调控RGB荧光材料包层尺寸(优化至微米级),实现单纤色度坐标覆盖(0.186,0.128)-(0.496,0.304) 。
5. 关键性能参数
(1) 耐热性:100℃处理30分钟后荧光强度下降率<5%,120℃时骤降至初始值的30%。
(2) 耐洗性:45分钟洗涤后荧光强度保留率82%,后续50次洗涤仅再下降8%。
(3) 循环稳定性:氧化钨涂层纱线经50次紫外-红外循环后,反射光谱恢复率>95%。
6. 应用领域拓展
5.1防伪技术
将0.5-2mm长的光致变色涤纶纤维掺入纸浆,制成紫外光下显蓝色、移除后恢复白色的防伪纸张,用于护照、支票等特种印刷品。
5.2智能纺织品
2024年研发的多色光致变色纤维,通过热拉制法实现可大规模制备,结合电容感知纱线系统可编织入衣物,实现手势识别与环境交互功能,已应用于汽车内饰动态图案显示 。
5.3军事伪装
利用SrTiO3掺杂纤维的光谱响应特性,开发出可随环境光照自动调节颜色的伪装网。
来源:纺织大学堂
纺织大学堂对本平台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如需转载请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