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周延修(修)的个展“我与我”于上海CJ Arte简空间开幕。展览由艺术家兼策展人维楽策划,集中呈现了修在雕塑、绘画及装置领域的创作,展览主题“我”源自艺术家对个人经历的持续回望与提炼,以一场高度自述性的视觉叙事,呈现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个体成长中的破碎、修补与重构。
![]()
(展览现场)
策展人维楽在前言中引用了白居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诗句,将修的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金缮”哲学:不回避破碎,以金粉勾勒修补,破碎之物可获第二次生命,残疾更是美学的起点。这种从破碎处生长出的生命力,贯穿了修的全部作品——他在极具张力和变化的成长过程中所产生感受和困惑,自我消化,然后赋予它们美学形式。
修自十三岁起辗转于不同国家求学,从芝加哥到澳洲,再到如今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的深造,他的成长路径是许多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年轻一代的缩影:被突然置入迥异的文化环境,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接受语言隔阂和身份认同的冲击下的隐性歧视。这样的经历使他过早习得“表演性生存”——隐藏真实自我,以适应外部期待。而修的艺术之路伴随着他的经历,是一场持续的向内探索的旅程。本次展览共展出七件主要作品及三件小品,是他阶段性创作的总结,也是他个人经历的镜像投射,亦是他对家庭记忆、文化身份与情感创伤的集中回应。
![]()
(艺术家周延修在讲解作品,摄于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的中央,一座由艺术家自幼保存的旧作叠而成的装置,宛如一座静谧的“生活祭坛”,它被周围陈列的作品环绕,一起构建了一幅关于自我、家庭与时光的叙事长卷。在展览现场,修为观众讲述艺术品的创作故事:
![]()
(《粪土》,摄于展览现场)
《请喝茶(自画像)》系列由人体器官与五官拼凑而成了茶具,作品源于艺术家作为有色人种在四个不同国家留学时所经历的、或显性或隐性的身份困境。为规避冲突,艺术家时常被迫戴上面具,以“表演”扮演符合他人预期的角色。茶具本是招待与礼仪的象征,此处却由扭曲的自我碎片组成,隐喻着在社交表面下,自我认同如何在一次次“表演”中被拆解、异化,成为一场充满苦涩的仪式。
![]()
(《请喝茶-4(自画像)》,摄于展览现场)
![]()
(《请喝茶-1(自画像)》,摄于展览现场)
《夹缝生存(自画像)》通过模具成型的陶土人头,凝固了那种隐藏真实自我、在压力下扭曲求存的瞬间:必须隐藏真实自我以躲避审视,同时又必须揣摩环境、规划生存路径,如同被模具塑造。
《本质》所创作的背景,是修不愿意和别人对视却被迫要求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这个时候修会把观众幻想成骷髅,他们的本质对于修来说是一群骷髅,通过改变认知从而在情绪和行为上适应要求。旁边摆放对是一个小品《脑子》,如果说观众的本质对于修来说是骷髅,但社交情况下大脑才是一个真实的人的本质。两个作品摆放在一起旨在表达艺术家面对自我,接受自我,同时也可以将自我融入社会和时代。
这场展览或许能让你了解真正的修。而修所呈现的,远不止是“我”。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他所经历的困惑、断裂与重建,也是许多在多元文化中被迫迁徙的年轻一代所共同面对的课题。人们往往低估了语言与文化环境切换所带来的内在挑战,而修以雕塑、绘画与装置为语言,将这种不可见的心理挣扎具象化为可触的视觉镜像。
展览“我”,因而不仅是艺术家的自我凝视,更是一次对全球化时代年轻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修通过他敏感而坚韧的艺术语言,将个人的经历转化为可共情的公共美学:所有的裂痕都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勇敢地审视并接纳这些裂痕,正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修行。邀请每一位观众步入这个坦诚的内在世界,一同审视自我形成的痕迹,共鸣关于存在的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