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齐白石 己丑(1949年)作 九余图 立轴
作者:齐白石 (1864~1957)
创作年代:己丑(1949年)作
尺寸:66.5×34cm
材质:水墨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九余图。午樵仁弟属,八十九岁白石画,己丑。
钤印:木人、借山翁
出版:《齐白石作品集》,第284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版。
上款:「午樵仁弟」即夏午樵(1904-1996),字荫清,号午樵(五桥),河北廊坊人。在上世纪中晚期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著称,深得启功、李苦禅、萧芳、陈半丁、齐白石、王雪涛、梁雁愚、陈漱石、王鹤等书画名家敬重。青年时期曾经任教教书,后在北京供应局供职,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宫灯厂上班。是荣宝斋、王府井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座上宾。
![]()
《九余图》中的吉祥密码:解读齐白石晚年水墨的隐喻与人文情怀
一、画作背景与艺术价值
齐白石1949年创作的《九余图》立轴(66.5×34cm),是其晚年水墨代表作之一。题识“九余图”以“九鱼”谐音“九如”,典出《诗经·小雅》“天保九如”,寓意福寿绵延。画面以简笔写意呈现游鱼,水墨淋漓间展现“形神兼备”的功力——鱼身仅以数笔勾勒,却通过墨色浓淡表现动态,鱼尾的飞白处理更显水波流动感。此作上款人夏午樵(1904-1996)是北京书画界重要人物,与齐白石、启功等交往密切,其“铁面向人”的刚直性格或与画中鱼的自由姿态形成精神呼应。
钤印“木人”“借山翁”暗含齐白石的自我标识:前者指向其木匠出身,后者呼应其“借山吟馆”的文人雅趣。荣宝斋2014年出版的《齐白石作品集》收录此作,进一步奠定其学术地位。
![]()
▲齐白石 己丑(1949年)作 九余图 立轴(局部)
二、九鱼题材的文化隐喻
齐白石晚年常绘《九余图》,其核心寓意有三:
- “九如”祈福:源自《诗经》连用九个“如”字的祝颂,象征如山如阜的永恒福祉。
- 谐音双关:汉语中“鱼”与“余”“如”同音,契合民间对富足(年年有余)与顺遂(万事如意)的期待。
- 生命哲思:八十九岁的白石老人以鱼群游弋暗喻时光流逝,却通过构图疏密(如九鱼聚散)传递生生不息的豁达。
对比其1953年《九秋图》(中国嘉德拍卖)的繁密花卉,此作更显“大道至简”的晚年风格——鱼眼以浓墨点睛,鱼身留白为虚,形成“计白当黑”的视觉张力。
三、上款人夏午樵与文人交游圈
夏午樵作为画作受赠者,其身份折射齐白石晚年交际网络的特点:
- 跨阶层互动:夏氏从教师、公务员到宫灯厂职工,却因艺术鉴赏力成为荣宝斋常客,体现民国至新中国初期北京艺坛的包容性。
- 名家背书:启功、李苦禅等对其敬重,侧面印证《九余图》的创作背景——齐白石为知己作画时往往倾注更多匠心。据齐白石书画院汤发周考证,此作可能完成于夏午樵任职北京供应局期间,反映了战后文化重建中的艺术慰藉功能。
![]()
▲齐白石 己丑(1949年)作 九余图 立轴(局部)
四、鉴定要点与市场价值
从技术层面鉴别此作需关注:
- 笔墨特征:晚年齐白石画鱼重“意到笔不到”,鱼鳍以侧锋皴擦,与早年工细风格(如1924年《群虾图》)迥异。
- 印鉴比对:“木人”印常见于1940年代后期,印风朴拙,与《雨耕图》(1952年)用印一致。
- 出版著录:荣宝斋的权威出版记录大幅降低赝品风险。同类作品如《九如图》(北京保利2015年拍品)估价120万-180万元,可作参考。
结语
《九余图》既是齐白石晚年艺术“衰年变法”的缩影,也是传统吉祥文化与文人笔墨的完美融合。通过九条游鱼,白石老人将《诗经》的古典意象、民间谐音游戏与水墨写意推向极致,而夏午樵的上款更赋予其鲜活的人情温度。在当代艺术市场,此类兼具学术脉络与人文故事的作品,始终是收藏家追逐的瑰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