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一年之后,日均车流高达8.64万次,物流成本降低20%——深中通道这座创下十项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已成为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半小时核心圈”关键动脉。其桥面车道照明系统更是在极端环境与严苛要求下实现了卓越运行,成功克服了三重极限挑战:极端环境(常年高盐雾、强台风、>80%湿度)下的材料耐久性、复杂路况(双向8车道+应急车道)对配光均匀度(≥0.4)的精准需求,以及百年工程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初始投入+20年运维)的极致平衡。
其背后,桥面车道照明设计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克服环境的挑战与时间的考验?近日,中国照明电器杂志公众号与佛山照明研究院光学中心主管王勇恒展开深度对话,揭秘深中通道更多桥面车道照明设计背后的决策细节与技术突破过程。
作为照明设备供应商,佛山照明为深中通道桥面项目量身定制并提供了超3.7万套LED照明灯具,构建起安全、节能、智慧的光环境。
攻坚极端环境材料:
高硼硅玻璃的决胜
透镜材料是抵御跨海极端环境的首道防线。“最初我们聚焦于PMMA、PC与高硼硅玻璃三种材料,”王勇恒坦言。常规户外项目倾向选择PC(聚碳酸酯),但其10~15年的预期寿命在深中通道数十年稳定运行的需求面前显得不足。实地勘察更揭示严峻现实:桥上狂风、盐雾浓度及紫外线强度远超实验室模拟。
团队果断转向高硼硅玻璃,尽管单位成本增加约15%,但其卓越性能无可替代:20年色温漂移<3%、热膨胀系数与金属灯杆完美匹配、卓越的耐高低温、抗腐蚀及物理稳定性。“这是支撑世纪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关键选择,”王勇恒强调。高硼硅玻璃在数十年后仍能保持颜色稳定性与高透光率,是工程需求驱动技术创新的典范。
革新智慧光控技术:
效率与按需照明的融合
深中通道照明不仅是照亮道路,更要融入智慧交通的脉搏。王勇恒所在的团队自主研发的复合曲面透镜技术,将灯具的二次光学效率提升至91%,较国家标准高出约10个百分点。这种设计理念与当前的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存在很大融合空间。据他介绍,这一技术结合上毫米波雷达车流密度数据,就可实现“灯随车行”的按需照明。
数据测算表明,采用“灯随车动”按需照明方案,相比传统全夜常亮的路灯照明模式,节能率可达82.53%。王勇恒指出,若该技术在深中通道全线部署应用,结合其车流量规模,预计年节电量将高达270万度。
佛山照明还按定制需求设计了可挂载摄像头、5G天线、广播等交通安全与通讯设备杆件,实现“多杆合一”的资源集约化管理
模重构模块化价值:
成本与服务的行业范式
发表于显示,王勇恒团队开发的一体化透镜结构,省去了透镜底部的精磨工序,直接降低该部件制造成本约32%。王勇恒指出,这项创新不仅带来成本方面的突破,也撬动行业三重变革:
1
商业模式转型:从“照明设备销售”转向“20年无忧光环境服务”,实现成本重心从建设期向全周期转移。
2
场景化适配突破:“一对多路”模组通过柔性拼装,适配90%道路场景(含直线/弧形车道),攻克不同灯杆间距下从双向8车道至应急车道的全域配光难题。
3
绿色制造标杆:模具具备50万次复用能力(创行业纪录),生产单万件产品可比传统钢模减少碳排放约240吨,以中国方案响应全球绿色制造趋势。
王勇恒总结道:“当业主的购买对象从‘单一灯具’转变为‘20年无忧的光环境服务’,这场由创新驱动的技术迭代,就已经从根本上重构行业的价值链。”
深中通道上亮起的不只是灯光,更是材料科学、光学工程与制造模式协同创新的结晶。其成功应用,不仅克服了跨海极端环境的严峻挑战,更以三重突破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道路照明行业树立了全新的技术标杆与价值范式。
免责声明 -
文章内容旨在信息分享,保持中立立场。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或删除。感谢理解!
![]()
欢迎关注 喜欢就点赞| 转发 | ♥️推荐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