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军贸市场刚开年就热闹了起来。阿尔及利亚、伊朗和埃塞俄比亚三国一口气下了80架战机的订单,清一色全是俄罗斯货:苏-34、苏-35和苏-57。
这份订单的体量不算历史最大,但在当前乌克兰冲突仍未平息、西方制裁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俄罗斯军工能接下这笔大单,的确让不少观察者感到意外。
更让人关注的是,中国的歼-10并未出现在这份名单中。这款近年来在国内外多次亮相、有过出口尝试的战机,这次为什么没能被选中?
俄罗斯战机出口“复苏”,靠的并不是运气
尽管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但俄罗斯的军贸并没有因此完全停滞,尤其是在中东和非洲市场。
这三个国家此前与俄罗斯就有长期合作记录,尤其是阿尔及利亚,早在2019年就传出有意采购苏-57的消息。伊朗在2023年确认接收首批苏-35后,也逐步扩大了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
埃塞俄比亚尽管军费有限,但近年在地区安全局势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也加快了对空军力量的更新换代。
这次订单的落实并非突发,而是过去几年持续接触和谈判的结果。俄方此轮出口的战机型号,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可与这三国现役的空军体系直接衔接。
从飞行员培训到后勤保障,这些国家的军队已经习惯苏式体系,战机更新不需要推倒重来,省钱省事。
再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俄罗斯在近几年的战场实战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苏-34和苏-35型号,在叙利亚和乌克兰的多次行动中都有出场记录。
虽然具体战果无法一一核实,但至少这些战机在复杂环境中的表现为它们争取了不少信任。在军贸谈判中,这类“用过”的经验往往比实验室数据更有说服力。
歼-10缺席,不是飞机不好,时机不合适
歼-10的性能在国际上早已不是秘密。从2006年正式列装,再到歼-10C型逐步替换老旧型号,这款战机在国内航空工业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外界一直有期待它能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FC-20出口版本,还曾在多个航展亮相。但实际情况是,它至今没有获得大规模出口订单。
这并不代表歼-10不具备竞争力。反过来看,是中国对这类先进装备的出口把控非常严格。一方面,歼-10C目前在中国空军中依旧是主力型号,技术细节和作战能力属于高度敏感内容。
对外输出任何关键装备,都要经过严密的风险评估,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技术保密。即便是有意愿的买家,也未必能如愿。
另一方面,中国空军自己也在快马加鞭地进行机型升级。从2024年开始,歼-7和歼-8系列几乎已全面退役,歼-10的生产线更多是为国内需求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优先保证国内列装,出口自然就不在短期计划的前列。
再提一点很多人没注意的,是发动机的问题。歼-10早期型号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AL-31FN发动机,而俄方对这类设备的再出口往往设置限制。
虽然“太行”发动机已经在歼-10C中实现国产替代,但在国际市场上,买家对新型发动机的稳定性和维护便利性还有观望情绪。这类技术信任的建立,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
军贸背后,是一盘更大的棋
战机出口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它背后更多牵涉到政治关系、外交平衡和战略合作。在这次的80架订单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量。
阿尔及利亚购买苏-57,不只是为了增强空军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回应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化。
近年来,北非地区的军备竞争有升温迹象,阿尔及利亚从防空系统到空军装备都在不断升级,采购新型战机可以视作一种“姿态”。
伊朗与俄罗斯的合作则更具战略意味。自从2023年起,伊朗与俄罗斯的军事互动明显加深,包含无人机、导弹以及战机合作。此次大规模采购,既有实用层面考虑,也有政治上的靠拢意味。
埃塞俄比亚相对复杂一些。这个国家面临国内冲突和邻国边界争端,空军力量长期不足。过去几年,埃塞俄比亚多次强调加强主权防御能力,而战机采购正是提高空中控制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俄罗斯能提供相对成熟、价格可控的战机,自然成为首选。
在这种多方因素作用下,中国的歼-10即便性能不输,也很难在这场交易中占据主导。更何况,中国一向对军贸采取稳健策略,不会因为短期市场机会就轻易改变出口政策。
战机出口的“门槛”,远比技术复杂
从表面看,一架战斗机的出口需要解决的无非是价格、性能和交货周期,但实际上,真正能走出国门的战机往往还要满足买方政治信任、外交配合、制度兼容等一大堆条件。
俄罗斯战机之所以在中东和非洲市场还能“回暖”,并不代表它在全球军贸市场中占据优势。
事实上,根据2024年年末国际军贸统计,美国的战机出口份额仍遥遥领先,而中国的军贸则更倾向于小批量、定制化、多层次合作模式。比如与巴基斯坦联合开发的战机项目,更多强调长期稳定合作,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中国在军贸上的策略显然更重“稳”,这也意味着不会轻易把高端战斗机推向不确定的市场。歼-10没能出现在这次订单中,也许不是它“不够硬”,而是中国对这类交易的判断更倾向于“谨慎为上”。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下一代战机的外贸准备正在推进中。歼-35外贸版的消息已逐渐浮出水面,相关展示和试飞也陆续展开。
等这些新型号逐步成熟,或许才是中国高端战机真正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时点。
![]()
这80架战机的订单让俄罗斯在当前困局中赢得了一次漂亮的“出口反击”,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了它在非西方世界的军贸影响力。而歼-10的缺席,并不意味着失利,而是一种战略选择的体现。
在国际军贸这盘棋里,谁能走得更远,不只是看谁的飞机飞得快,还要看谁能把自己的技术、体系和信任一并带出去。
俄罗斯靠传统关系和实战经验维持局面,中国则在积累品牌和能力,等待合适的时机。
未来几年,随着新技术成熟和国际格局继续演变,战机出口的故事还会有更多变化。到时候,谁能在这场竞赛中占得先手,还得看谁能真正把握住“飞出去”的关键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