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咱们国家买的大豆加起来有1.05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平均每天差不多要运29万吨过来,而且十成里有九成九都是转基因大豆。
![]()
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东北黑土地种出来的大豆,在全球市场都抢着要。
可现在为啥反过来要靠进口过日子?到底是谁把局面拧成了这样?这么大的进口量,真要是哪天别人断供了,咱们不怕“卡脖子”吗?
![]()
1亿吨进口
2024年的大豆进口数据,藏着几个让人不得不注意的点,首先是来源地,巴西一家就占了71.07%,差不多7464万吨,稳稳当当地成了最大供应国。
美国的份额降了不少,只有2213万吨,占比21.07%,比前几年少了很多。
![]()
还有个细节,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连100万吨都不到,其中俄罗斯占了66.1%,成了咱们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来源。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咱们买大豆不仅总量大,还特别依赖少数几个国家,而且几乎全是转基因的。要知道,全球市场上60%以上的大豆,最后都运到了中国。
![]()
这种“一家独大”的需求,就像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只要其中一个篮子晃一下,咱们这边就可能出问题。
比如哪个供应国要是减产,或者物流出问题,国内大豆价格说不定就会跟着波动。
![]()
从出口巅峰到进口依赖
可这样的依赖格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中国种大豆的历史,往前数能到四千年,直到上世纪30年代,全球大豆贸易里,也有九成以上都来自中国。
那时候东北的黑土地,种出来的大豆品质好,外国商人都抢着要,咱们妥妥是大豆出口的“龙头”。
![]()
真正的转折点,出在1929年,有个叫莫尔斯的美国人,趁着咱们国家当时战乱,老百姓连吃饭都顾不上,偷偷把大豆种植的资料、技术都带回了美国。
两年后,美国就开始种中国大豆了,当年产量就超过了日本,到了1941年,美日开打,日本当时控制着东北,不让大豆出口到美国。
![]()
美国急了,马上号召农场种大豆,还给种大豆的农户发补贴,就这么一下,美国当年的大豆产量就超过了中国,咱们“最大出口国”的名头,就这么没了。
后来美国大豆还遇到过一次大危机,大豆孢囊线虫病,地里的大豆全被感染,减产严重,甚至土壤五年都不能再种大豆。
![]()
结果他们又盯上中国,发现咱们这边也有这种病,却没泛滥,就学着咱们的治虫技术,还靠中国原生黑豆解决了危机。
再往后,孟山都公司借着来中国“考察”的名义,又把咱们的种植经验拿去,研发出了转基因大豆。
![]()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为了保证主粮够吃,把好地都留给了玉米、稻谷,大豆种得越来越少,只能靠进口填补缺口,依赖度就这么一点点升上去了。
核心推手
历史上的格局变化,只是大豆依赖的开端,其实大豆进口量涨这么快,最根本的还是咱们自己的需求变多了。
![]()
80年代以前,大家日子过得紧,能吃饱饭就不错了,食用油每人每月就几两,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对大豆的需求自然少。
可到了90年代,日子越过越好,饮食也变了样,顿顿有肉、天天喝奶成了常态,鸡蛋也成了家常便饭。
![]()
这时候养殖业就起来了,而豆粕是最好的蛋白饲料,因为里面有赖氨酸、苏氨酸,这些是猪、鸡自己造不出来的,必须从饲料里补。
这么一来,豆粕需求暴涨,大豆的需求自然就跟着涨,可咱们这边的供给,却跟不上需求的脚步。
![]()
大豆的产量太低了,一亩地的产量还不到玉米、稻谷的三分之一,要满足国内一年1亿多吨的需求,得拿出6-7亿亩耕地种大豆。
可咱们全国也就18亿亩耕地,大部分还得留给主粮,哪有这么多地?而且种大豆不赚钱,农民种一亩大豆的收益,比种玉米差不少,自然更愿意种玉米。
![]()
反观国外,美国、巴西这些国家,种大豆都是规模化种植,成本低、产量高,价格还比咱们本土大豆便宜。
这么一对比,进口大豆就成了更划算的选择,慢慢就形成了“越进口,本土种得越少”的循环。
![]()
卡脖子风险
可能有人觉得,“大豆卡脖子”只是说说,可实际上风险早就显现过。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时候,大豆关税一涨,进口大豆价格跟着高,养猪的成本也上去了。
![]()
2020年猪肉价格涨得厉害,虽然主要是因为非洲猪瘟,但大豆涨价也添了不少乱,最后老百姓买肉都得多花钱。
现在咱们70%的大豆都从巴西进口,这里面的风险也不小,巴西经常遇到干旱、洪水,一旦天气不好,大豆就会减产,全球供应都会受影响。
![]()
要是赶上国际物流出问题,比如港口堵了、船不够用,国内大豆库存可能就会紧张。
还有个更隐蔽的风险,就是非转基因大豆,咱们本土每年就产1600多万吨,进口还不到100万吨,主要用来做豆腐、豆浆这些豆制品。
![]()
要是哪天这部分供应断了,早餐桌上可能就少了不少东西,豆制品价格也得涨。
2025年的时候,阿根廷为了抢市场,搞了一阵子零关税出口大豆,确实帮咱们缓解了点需求,但也暴露了问题。
咱们太依赖少数几个国家了,人家政策一变,咱们就得跟着调整,一点主动权都没有。
![]()
破局之路
面对这些风险,咱们也不是没动作,这几年一直在想办法提升本土大豆产能。
2024年的大豆振兴计划,就有三个实在的举措: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这四个省,种高油高蛋白大豆,国家给专项补贴,鼓励农民多种。
![]()
黑龙江还扩大了“轮作”的面积,就是种一年玉米、种一年大豆,这样能缓解土壤重茬的问题,今年轮作面积到了2620万亩,比去年多了20万亩。
另外,种子包衣、根瘤菌菌剂这些能提高产量的技术,国家也给补贴,帮农民降低成本。
除了自己种,在需求端也下了功夫,2023年开始搞的“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到2024年就有了效果。
![]()
饲料里豆粕的占比,从2017年的17.9%降到了13.7%,算下来差不多省了2000多万吨大豆,相当于少进口了五分之一。
技术方面也有突破,比如用合成生物学做新的饲料原料,像乙醇梭菌蛋白,已经拿到了生产证书,现在产能有2.5万吨。
![]()
还有AI辅助设计菌种,能更快培育出好用的微生物,提高替代原料的生产效率,不用再全靠豆粕。
进口方面也在找更多渠道,除了巴西、美国,俄罗斯的非转基因大豆越买越多,还跟埃塞俄比亚这些国家谈合作,慢慢把供应源扩开,不想再吊在一棵树上。
![]()
结语
其实客观说,进口这么多大豆,不是咱们种不好,而是咱们人多地少,得把好地先留给小麦、玉米、稻谷这些主粮,保证大家能吃饱饭。
进口大豆主要是补饲料和食用油的缺口,并没有影响主粮安全,这也是一种资源优化的选择。
![]()
但“卡脖子”的风险确实不能忽视,所以才要一边提高本土产能,一边搞技术替代,还要找更多进口来源。
从千年种大豆的历史,到现在搞合成生物学,咱们从来没放弃过对大豆自主权的争取。
看2024年的数据就知道,虽然进口量还超1亿吨,但依赖的结构在变好,自己种的大豆在增加,替代技术也落地了。
![]()
这背后,是咱们对粮食安全的清醒认知,既不能盲目追求“完全自给”,把自己关起来,也不能放任风险,把命运交给别人。
大豆的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往自主可控的方向靠。
未来只要继续在产能、技术、供应链上发力,说不定哪天,咱们就能重新找回大豆产业的主动权,既不用怕“卡脖子”,也能让本土大豆再火一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