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本号
自战国时期商鞅以来,伴随着小农经济形成,出现了农夫群体。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推行重农抑之策商,但农夫处境悲苦,各种赋税(公之粮)徭役,终其一生,奔波劳作,为了活着而已。
![]()
西汉晁错作《论贵粟疏》,称“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一貌似相悖的情形,贯穿古今。
唯有科举,给了农夫较之工商业者更便利的上升渠道。只是,这无法改变农夫群体的整体的命运。
同样贯穿古今的是天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交替,年年岁岁,世世代代,不休不止。
本文所谓北方主要是河南、安徽北部、山东西南、河北南部及陕西一些地区,这些地区之外的读者若觉得笔者遗漏了自己所在地,并非故意,我没有到每个地方观察。
![]()
农人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身体辛苦之外,天灾的不确定性因素给农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笔者生长于农村并从事农作,对于旱涝并不陌生。
今岁中秋,回到故乡,再次目睹秋雨下的不良情形,内心依旧感到震动,忍不住地诉诸笔端,但愿判官对于本文能枪口抬高一寸。
许多农人去了城里务工并定居,乡里甚至呈现人烟稀少景象,很多房子常年无人居住,到处是无边无际的蒿草。
![]()
![]()
在延绵不尽的阴雨天里,这一切更显得如此苍凉。
阴沉的天地间,一望无际的农田被庄稼覆盖着,多是一棵棵站立的玉米,有的已经放倒。
多数的玉米已经收获,尚未收获的玉米棒仍在焦躁地等待着。
玉米杆已见苍老,犹如白发弯腰的农夫。
![]()
![]()
无论已收获的,还是没有收获的,如今的玉米们都面临相同的命运:阴雨连绵、没有秋高气爽与阳光,湿漉漉的空气。
在乡村的路上,在农人的院子里,到处是堆积的玉米。这些玉米下面铺着一层塑料。
农人每天都用锹把玉米翻开均摊,以利于散去玉米中的水汽。这耗费劳力良多,傍晚或下雨时,农人再把玉米堆起来并用塑料把玉米盖上。
![]()
![]()
![]()
这些玉米都发霉了,虽然程度不同。
据说,玉米棒好一些,已脱粒的玉米粒霉的更厉害,听亲戚说,这种玉米只能当作耕作的肥料了。
这,课时农人一个季度的劳作,且不论金钱投入。
我家的地早已不再耕种,但院中堆满了租地人的玉米棒。虽不是我家的粮食,但见如此场景,内心里依旧悲怆。
于是,离家之际,笔者在满院子的玉米棒里,希望选一个没有发霉的,带回江城,江城是连续的晴天。
但,一个不发霉的都没有,只选出一个带皮的,发霉程度轻一些的。
![]()
回到江城,在太阳底下仅仅晒了一天,这个潮湿发霉的玉米棒便晒干了,至少外皮是如此,玉米粒也不再有湿气。
闻一闻,满是秋天成熟的玉米应有的香味,尽管外皮上留下了霉斑。
我所选玉米棒算是幸运儿吗?这是作为故乡的信物,也是悲切于北方农人的不幸。
![]()
此时长江流域的阳光,若能转给北方两天也好。
只是,北方仍在阴云之下,甚至雨水绵绵。
秋风秋雨愁煞人,尤其北方的农人。
谁人惜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