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古语有言:“礼坏而法立,法坏而势行,势坏而术用。”
若以此观今日之世,人情已坏,术正盛行。
理性,不再是判断的标尺,而是被情绪、猜疑、臆断和自我防卫取代的幻象。
一切矛盾,都不需要逻辑,只要情绪先行。
人,越来越习惯先入为主地“感觉”,而不是冷静地“思考”。
10月7日,极目新闻有这样一则报道:
网友李女士化姓反映,她和家人到江苏南京旅游,在地铁车厢内谈论鸡鸣寺景区后,被一名女子拦下理论。
身着粉衣的女子突然情绪激动,认定对方是在“暗讽自己”。
一开始她先是高声质问,继而报警,要求“大家一起下车去派出所”。
据现场视频显示,该女子情绪失控,语言激烈,甚至对同行的小孩出言不逊。
尽管王女士多次解释“鸡鸣寺”只是南京的著名古刹,女子依然不依不饶,坚持认为“鸡”字带有侮辱意味。
在警方介入调解后并未作进一步处理,李女士也表示自己事后才意识到,对方所谓暗讽,其实只是误会。
鲁迅有一个句子,是怎么说来着?
“一看见短袖子,就想到白臂膊,……”
人心的污秽与投射,在此刻便显现出来了。
说到底,这在胖胖看来就是“以己度人”的臆测与自我投射。
一句普通的聊天,被自动翻译成攻击,一个地名,被解读为讥讽。
而一旦进入这种心理逻辑,就像掉进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循环。
“我感到被冒犯了,所以你一定是恶意的。”
这类现象,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个非常明确的名字,叫:被迫害妄想症。
它的本质,是一种对世界极度不信任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一个人长期处在焦虑、受威胁或被轻视的环境中,他就会开始构筑一个“防御性世界观”,所有事都可能有恶意,所有人都可能在暗示我、针对我、嘲讽我。
而这种世界观,虽然能在一瞬间让人获得掌控感,却也让他彻底失去了现实感。
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胖胖看来并不是没有原因。
在社交媒体与信息过载的长期熏陶下,人的心理结构容易变得脆弱而紧绷。
太多的信息以“对立”的方式呈现,逼迫人们不断站队、警觉、猜疑。
于是,人们学会了先入为主地揣测他人:不是去理解,而是去防御。
她对“被冒犯”的定义,早已失去了判断。
为什么?
她的感知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想象。
她以为别人暗讽她,于是她报警、控诉、要求“下车”。
在她眼中,她是在维护尊严;但在旁观者看来,她是将私人臆断扩张成公共冲突。
当现实中没有足够的控制感时,个体就会用“被害感”来填补那份空缺。
因为被害者至少是重要的,是被注视的,是在故事中心的人。
相比彻底的无足轻重,“被针对”反而成了一种存在的证明。
三毛说:“你对我的万般注解和解读,构不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自己。”
人心若有尘,看什么都是尘。
每个人都在用一点点情绪维持自我边界,却也在无形中筑起了一座又一座隔绝人心的墙。
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无论是网络上的情绪先行、立场先行、没有事实依据的臆断,还是现实中的类似事件,它们都显示出一个共同问题:
人们已经失去了用事实和逻辑衡量世界的习惯。
大家越来越习惯用“感觉”来取代“思考”,用情绪来支配判断。
短短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地名,都能被无限放大,被解释成针对自己、侮辱自己、挑衅自己的证据。
现实世界在不断被想象侵蚀,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不断膨胀,结果是每一次微小的误解,都可能被升级成公共冲突。
不是先问“发生了什么”,而是先问“是不是针对我”,甚至不管对方是否有意,都要用最激烈的方式保护自己。
这种行为虽自洽,但已经脱离现实,开始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事实本身的重量被削弱,而情绪的声音被放大到极致。
每个人都在自我防御,每个人都在用臆测填补现实的空白,而这一切的结果,是冲突、误解、疏离与恐惧。
金瓶梅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
小说虽是杜撰,但是现在中总不乏找到相关的对应。
讽刺归讽刺,愤怒归愤怒,现实就是这么滑稽:
可悲的是,这滑稽,却是真实存在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