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想聊聊一个听起来无解的问题:我们逐渐消失的文化体力,还有可能重新被激活吗?
想聊这个是因为,最近看到了很多身边的朋友,一边说着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去看书看电影了,但另一边又会腾出时间去看展览,买很多的文化周边。
这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或许文化生活是一种不可能被彻底消磨的存在,但前提是它足够吸引人。
@十一 有一段时间痴迷国风盲盒,不仅桌子上摆满了,周末还会去线下店抢购。用他的话说,是因为“看着又新又旧的,很有意思。”
还有像@BambuS_G 这样的,每年一到毕业季就忙起来,要去各大美院看毕业展览。他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基于老手艺的创作,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琳琳 每次出去旅游,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就是起个大早去赶集,因为她说在市集上有好多老人在摆摊,摆的是几十年前的东西,但越看越新奇。
这些活动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往往有着传统的和民族的底色,却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句话做起来远比想象得难。
创新几乎是摆在每一项传统文化面前的解法,但有没有人愿意去用时间和心意去打磨,却是一个未知数。幸运的是,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在坚持做创新这件事。
因为这些“老旧”的东西里,一直藏着最本质的活力:民族自信。
有人始终相信民族文化的魅力依旧,因而坚持创新,让传统事物在新时代有一席之地。而每当一项旧物被重新打磨,就有一些文化体力被再次激活。
![]()
说到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非遗。
作为一份文化遗产,它们似乎总是处在止步不前和等待被拯救的位置。每一个非遗传承人都试图搞清楚一个问题:这些“旧东西”,真的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了吗?
比如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乔兰蓉,就是其中之一。
她始终相信这项技艺里蕴含着中国传统之美,但面对着年轻人不再对贴门神挂年画这类活动感兴趣的现实,她亟须为这门传统找到一个出路。
因此,创新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她的思路很简单,无论年轻人现在喜欢的是什么,它的本质一定是美的,尤其是那种有着民族吸引力的美。
![]()
截图自《国家宝藏》
于是,她和设计师合作,把门神、花鸟等传统图案做成了更多日常能用的文创产品;还参与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让年画图案出现在街区的墙面和装置上,吸引路人驻足。
在她看来,拯救一项文化的前提,是让它被更多人看到。
而赋予它们新的面孔,新的呈现形式,无疑是“被看到”的最佳方式。
当她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主动了解这项文化,开始出谋划策,询问是否可以出一些新的主题周边时,她对于这项传统的坚持,对于创新这个解法的孤注一掷,都得到了回应。
一同得到回应的,还有她对于民族传统之美的那种坚信。
或许这是对所有传统文化的一种启发:旧物需要被打磨,但永远不会消磨。
![]()
而这种坚持与创新所能产生的影响,或许远比我们想象得大。
这一点,在跟珍珠打了 58 年交道的沈志荣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沈志荣 19 岁时接触到了珍珠,从一把镊子、两根铜丝、三张油印纸开始,他走上了珍珠养殖培育的道路,在第一次看到自己养出的珍珠发出的光芒后,一个目标便萦绕在他的脑海:
这样一件拥有着东方之美的事物,理应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看到。
那之后便是漫长的学习和一次次的尝试,他查阅史料,实地考证,建设厂房。因为他知道,珍珠的养殖和它本身一样,需要持久地打磨,而只有培育出最好的珍珠,才有机会让它走向更大的舞台。
1979 年他在赴日考察时获悉,珍珠人工养殖技术源自中国。这让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初心。
回国后,他开始了 46 年珍珠申遗长跑,花 15 年找到人工培育珍珠源头,成立珍珠研究所,潜心钻研珍珠深加工,促进珍珠自由贸易,一步步推动中国珍珠走向世界。
![]()
令人感到欣慰的一个事实是:每一份对于初心的坚持,都会等来属于它的回响。
2025 年 5 月 19 日,德清珍珠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名录。而沈志荣,是这一系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被评为德清珍珠系统申遗工作先进个人。
中国的珍珠,终于全球申遗成功了!
下一步,是另一件一直萦绕在沈志荣心头的事:让珍珠被更多的人看到。就像我们一直在说的“每一项传统都需要通过创新打磨”一样,珍珠也等待着属于它的新面孔。
沈志荣找到的最能让珍珠的美普及的方式,是护肤品。
在古籍《本草纲目》中就有珍珠护肤的记载,但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使用。但沈志荣希望珍珠的美能够惠及到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有着民族底蕴的,属于中国的珍珠之美。
在沈志荣的脑海中,创新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珍珠的养殖要创新,文化要创新,用途也要创新。
尽管珍珠是千年以来美白养颜的好成分,但想要应用也并非易事。找到珍珠中真正能美白的成分,不夸张地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而沈志荣和他的团队,一做就是几十年,从 3418 种多肽里,找到了最合适的那一种。
而这一切的动力源头,是他向自己的初心所下达的命令:
“养好珍珠,做好珍珠护肤,是我的使命。”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一件有着悠久历史的事物而言,有这样一个愿意坚持更愿意创新的人,是幸运的。而对于仍等待着被挖掘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而言,这样的故事也同样令人振奋。
![]()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2017 年的时候,导演张景突发奇想,叫上另外两个同伴出发要去拍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寻找手艺》。
这部纪录片里记载了 199 位手艺人所拥有的 140 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截至今天,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任何消息。
![]()
消失,几乎成了绝大多数传统文化或手艺最终的结局,那些活下来的终究是少数。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那些古老的手艺开始焕发新的生机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如此兴奋。因为它们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所谓的“幸运”,也更加期待每项民族传统,都能等到属于它的那个有心人。
让心底的念念不忘,重新荡起新的回响。
对于每一项传统而言,创新是所有生机的来源。
而在时间的洗礼下依然不忘初心,欧诗漫也身体力行地助力民族文化,在世界绽放光彩。
同时为了共贺中国珍珠全球申遗成功,欧诗漫携手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朱寿珍共同讲述了一个匠心与创新的故事。
在下面这部短片《世界的珍珠 来自东方》中,欧诗漫所传递的“持匠心之念,以创新之力,扬珍珠之美”的态度,会让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那种,以创新焕发生机的惊喜。
欧诗漫还特别邀请苏绣非遗传承人朱寿珍一同联名,为所有人献上欧诗漫58周年 X 苏绣「绣承珠光 礼敬东方」典藏版限定系列,邀请大家一起共享珍珠美。
那些曾经被蒙上尘土的东方韵味,正在重新焕发光彩。而这背后离不开像沈志荣一样的从业者,秉承匠心,坚持创新,为一件事牢牢坚守一辈子,然后我们共同看到了那个美好愿景的实现:
东方的珍珠,已被世界看见。
让世界共享,珍珠之美。
晚祷时刻
动人的是坚守
也是持续的流动
你心底的念念不忘
也终会荡起新的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