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作为河西走廊的重要节点,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次实践聚焦武威在佛教东传、西夏文化、汉代墓葬及儒家教育等方面的遗存,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化对河西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与视觉艺术表现的理解。
8月23日上午,团队首先抵达武威市博物馆。该馆以通史陈列与专题展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了武威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成就。
![]()
武威市博物馆
师生考察了从马家窑文化彩陶、战国至汉代青铜器、汉代简牍与碑刻以及古代书写工具变迁的重要文物资料。
![]()
同学们在武威市博物馆参观
其中,师生团队重点调研了该馆珍藏的汉代简牍,尤其是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的“王杖诏书令简册”、“王杖十简”及“仪礼简”。
![]()
师生在武威市博物馆前合影
王杖诏书令简册于1981年在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共26枚木简。其内容核心是汉宣帝时期颁布的关于尊老养老制度的法律诏令,共分三部分,包括五个诏书令文件:一、尊敬长老,抚恤鳏寡;二、抚恤孤独、废疾;三、高年赐王杖;四、处决殴辱王杖主之乡吏;五、年七十赐王杖。王杖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依据和实物资料,其明确的法律条文解答了史学界长期围绕“年七十赐王杖”等具体问题产生的疑问。它与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涉及驿站接待、公文传递的简牍一样,都属于汉代行政文书体系,但前者侧重社会福利与伦理教化的法律制度设计,后者侧重交通管理与信息传递,二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国家机器在河西走廊这一边疆地区的有效运转与社会治理模式。简册本身的形式(编联方式、书写格式、书法风格)也是研究汉代文书制度的实物资料。其严谨的章法布局与规范的隶书字体,体现了官方文书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
王杖诏书令简册
“王杖十简”是较早出土的与王杖制度相关的简册,内容与上述诏书令简册相辅相成,但更为凝练。简中记载了汉宣帝说过的话:“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前72),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鸟,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它记录了授予王杖的诏令以及对侵犯持杖老人权益者的惩罚案例,与王杖诏书令简册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尊老养老并非一纸空文,而是具有严格法律保障和强制执行力的国家政策。这些简牍在武威的集中出土,强烈暗示了河西地区在汉代不仅是军事前线,也是国家推行教化、构建文明秩序的重要区域。
![]()
王杖十简
仪礼简是在磨嘴子汉墓中出土的《仪礼》写本,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仪礼》版本之一。 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共存469简,27298字,是一部完整包含9篇《仪礼》的经书。内容分别为:甲本木简的《士相见》《服传》《特性》《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的《服传》一篇;丙本木简的《丧服》一篇。这批仪礼简保存完好,整齐有序,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为研究汉代经书和校勘《仪礼》版本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证明了儒家经典在西汉晚期已通过官方渠道系统地传播至河西边疆,儒学教育已成为当地精英阶层身份认同和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老师在武威市博物馆给同学们讲解木简
这些木简文书不仅是珍贵的汉代通行文字,更是研究汉代社会制度、礼法思想及行政运作的第一手史料,其价值可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我们对汉代河西地区历史图景的立体认知。
研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必须将敦煌与河西走廊其他重镇(如武威、张掖、酒泉)的发现进行联动考察,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西北地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及其生成机制。
下午,团队赴鸠摩罗什寺进行调研。该寺为纪念十六国时期著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而建,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象征。师生对寺院建筑布局、造像风格进行了记录与分析。
![]()
鸠摩罗什寺
随后,团队考察了雷台汉墓。雷台汉墓是迄今为止河西地区发现最大规模的东汉墓葬。该墓因出土“铜奔马”(马踏飞燕)而闻名,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反映了汉代河西地区的社会观念与艺术成就。团队重点关注墓室结构、画像砖风格及铜车马仪仗队的造型特征,并与之前在敦煌考察的西晋壁画墓进行对比分析。
![]()
雷台汉墓广场上的“铜奔马”
![]()
雷台汉墓墓室中的陪葬品
8月24日,团队前往武威西夏博物馆进行专题考察。该馆集中展示了西夏时期的文物,包括西夏文文献、佛经、雕塑与器物等,反映了西夏在印刷技术、佛教艺术和民族文字创作方面的独特成就。
![]()
武威西夏博物馆
此后,团队赴武威文庙参观,此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之一。师生对建筑布局、装饰技艺与碑刻内容进行了调研,重点关注儒家礼制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与地方化实践。文庙内陈列的科举文物与地方史志文献,也为研究明清时期武威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
武威文庙
本次武威社会实践考察,通过对市博物馆、鸠摩罗什寺、雷台汉墓、西夏博物馆及文庙的系统调研,使我们深入认识到武威作为丝路重镇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文化贡献。汉代简牍中严谨的律令与儒家经典,见证了国家制度与主流价值观在边疆的推行与扎根;西夏遗存凸显了民族政权对多元文化的吸收与再造;佛教寺院与儒家文庙则共同构建起河西走廊精神生活与社会教化的双重图景。此次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唯有在跨地域、跨学科的联动视野中,才能真实、全面地解读丝绸之路的精神脉络与文明交融的动力机制,从而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研究工作奠定坚实根基。
![]()
![]()
文字 | 张嘉琳 阮小凡
图片拍摄 |朱伊辰 李怡弦
编辑 |张珍珍
审校 | 顾铭琪 邵 琳 张珍珍 孔祥雯
审核 | 雷子人
![]()
![]()
![]()
下设研究所
![]()
汉字文化研究所
汉字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本符号,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研究最重要的源头,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汉字文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是“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汉字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20年7月,是一所具有国家级研究水平的教学科研机构,充分结合学校提出的“汉字”“山水”“器道”三大主题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基因工程”,致力于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一流学科的建设。汉字文化研究所立足于汉字本体研究,以“古文字”和“金石学”两大核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具体研究领域涵盖殷商甲骨文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牍帛书研究、历代碑帖研究、古代玺印研究、出土文献研究、古文字书法史等等。
![]()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设有“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研究计划和“影像史学和视觉文化研究”的教学计划,致力于摄影档案整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在过去数年里抢救性地收集、整理、保存中国革命的摄影档案。自2015年9月成立,作为中国最有声誉的摄影理论与史论的学术研究所与教学机构,活跃在文献汇集、学术生产和展览实践的最前沿。Photography in China和Photographs: China and World这两个研究计划,不但连接着世界范围内的摄影史学者和机构,而且打通了艺术家、美术馆界和出版界,每年完成着近十种展览和出版物。
![]()
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
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团队建设,充分依托交叉型团队长期在视觉影像技术和视觉艺术方面的系列科研实践基础储备,以建设数字视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特色专业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为目标,主要围绕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方向进行攻关,重点开展全息艺术、虚拟视觉技术、虚拟视觉设计、虚拟视觉产业生态构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平台搭建、关键技术突破和原型创意产品创制,推动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超大数据工程3D打印等前沿技术在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形成相关学科体系创新、关键技术研究、重大成果示范、复合人才培养等基本职能,推动人才、项目、成果、创新机制的协调发展,致力于成为国内外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产业领域具有原始创新影响力的研究中心、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虚拟视觉产业研究的高水平专业智库、高水平学术交流中心和标杆性行业示范基地。
![]()
中国写意花鸟画研究中心
中国写意花鸟画研究中心将立足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对中国写意花鸟画历史文献的梳理,对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生态的调研,对全国各美术专业院校写意花鸟画教学调研,综合艺术家个案研究、笔墨技法研究、图像学研究、形式分析研究、精神分析研究、艺术社会学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教学和研究体系,以及文献数据库。同时,中心也将通过对中国写意花鸟画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探索中国写意花鸟在跨媒介融合、文化传播创新、全球化发展等方面的未来方向。
本文原标题:《 武威历史考察纪实:溯源河西走廊千年文脉 》
本文来源: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
![]()
阅读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