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最近细读东阿阿胶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结果令人颇感意外。
3
这家曾长期被贴上“中老年人专属滋补品”标签的传统药企,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实现超过10%的同比增长,而其去年全年利润更是达到了近年来的历史峰值。
4
回望数年前,企业一度陷入经营困境,销量持续下滑,市场信心动摇,甚至坊间流传出濒临退市的传闻。
5
但谁又能想到,如今将这家老字号从泥潭中拽出、推向复苏轨道的核心力量,竟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的年轻消费者。
![]()
6
阿胶的年轻化变形记
7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阿胶始终与“麻烦”二字紧密相连。
8
过去家中长辈购买整块阿胶,需提前数小时泡发,再用砂锅文火慢熬一两个小时,过程中必须不断搅拌以防粘底烧焦,稍有疏忽便前功尽弃。
9
这种流程虽承载着传统养生的仪式感,却也明显脱离了现代都市青年争分夺秒的生活节拍。
![]()
10
如今步入商超货架,眼前的阿胶产品早已焕然一新:桃花姬阿胶糕外观酷似独立包装的夹心甜点,速溶型阿胶粉以“小金条”形态呈现,可直接倒入热饮即刻享用,还有添加果味元素的软糖形态产品,口感接近零食。
11
这些创新形态的产品设计,精准匹配了年轻人对高效便捷的追求。
12
当代年轻人并非缺乏健康意识,而是现实中的“时间稀缺”和“操作畏难”,让原本存在的养生意愿难以落地。
13
他们可以为项目通宵达旦地敲代码,却不愿花半小时炖煮一碗补汤;能为朋友聚会点一桌重油重辣的火锅,却不肯为调理身体投入额外精力。
![]()
14
东阿阿胶实现逆转的关键,在于将传统滋补材料转化为“零学习成本”的日常健康消费品——无需掌握任何技巧,无需等待漫长制作过程,只需撕开外包装,就能完成一次轻量级的自我关照。
15
在线上销售场景中,用户画像的变化尤为显著:曾经下单主力是为父母选购礼品的中年群体,如今直播间弹幕频繁刷过“熬夜急救包已下单”“吃完火锅来一颗”的评论,其中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已突破五成。
16
这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健品售卖,而是把健康管理变成一种随手可得的生活动作。
17
从根本上说,东阿阿胶的成功转型,源于深刻洞察了年轻群体“渴望养生却又抗拒繁琐”的深层心理矛盾。他们真正需要的,并非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而是一种能够无缝嵌入日常节奏的健康表达方式。
18
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浮现出来:这群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究竟在“养”什么“生”呢?
![]()
19
年轻人与自己的和解之道
20
年轻人热衷消费阿胶类产品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业内称之为“赎罪经济”。
21
这一概念初听似乎带有道德审判意味,但深入观察便会发现,它真实映射了当下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的生活悖论。
22
许多年轻人白天浏览健身博主分享的自律日常,默默立下“早睡早起、清淡饮食”的flag。
23
可到了深夜,又忍不住打开外卖平台,点一份麻辣烫或炸鸡配啤酒,边吃边看综艺消遣。
![]()
24
他们明知久坐办公不利于健康,却因工作压力连起身接水的间隙都难以腾出。
25
这种“理想行为未践行,反向操作全经历”的割裂状态,逐渐在内心累积成一笔笔看不见的“健康债务”。每一次熬夜追剧、暴饮暴食、久坐不动,都在账本上添上一笔。
26
这些“债”虽不涉及金钱偿还,却会演变为强烈的心理负担,带来“我又搞砸了生活”的失控焦虑。
27
而像东阿阿胶这类即食型产品,恰好成为清偿这笔心理债务的工具。
28
年轻人嚼下一粒阿胶软糖时,未必真的相信它能修复肝功能或弥补睡眠缺失,更看重的是那一刻传递出的信号:“我至少做了点什么。”
![]()
29
这与选择无糖奶茶、吃炸鸡时搭配凉茶的行为逻辑如出一辙:通过一个微小且即时的消费动作,实现心理天平的短暂平衡,暂时关闭内心的警报系统。
30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曾指出,当代年轻人呈现出明显的“脆皮”特征,这种脆弱不仅体现在免疫力下降、亚健康频发的身体层面,更反映在情绪易波动、抗压能力弱的心理维度。
31
在学业竞争与职场内卷的双重挤压下,维持所谓“完美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于是,放纵成了释放压力的出口,而“赎罪式消费”则成为事后的情绪补救措施。
32
这并不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年轻人在无法兼顾理想与现实之间,主动构建的一种心理调节机制——用最小的成本,换取片刻的心安。
![]()
33
是解药还是陷阱?
34
“赎罪经济”早已超越边缘消费圈层,正快速成长为一条主流赛道。从无糖饮品到功能性咀嚼片,从养生类零食到轻量化露营装备,相关市场正在悄然扩张。
35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16.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7.8亿元;功能性软糖市场从2014年的32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140亿元;养生类食品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7514亿元。
36
能够在这一领域脱颖而出的品牌,无不深谙“提供赎罪凭证”的商业本质。
![]()
37
聪明的企业已将补偿行为的门槛压至极低——过去需要数小时准备的传统阿胶炖煮流程,无形中将年轻人拒之门外;如今三秒钟即可摄入的即食产品,使得“补救”比“犯错”还要快捷省事。
38
同时,品牌精准锁定年轻人最容易产生负罪感的具体时刻。
39
它们不再空泛宣传“养生有益”,而是直击痛点场景:“加班续命丸”对应凌晨三点的电脑蓝光,“火锅搭档糖”针对深夜聚餐后的油腻感,“久坐回血包”专治办公室久坐引发的腰酸背痛。
40
这些产品贩卖的不只是成分功效,更是在特定情绪低谷期提供的“心灵创可贴”,在用户最愧疚、最疲惫的瞬间及时出现,给予即时慰藉。
41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品牌展现出敏锐的时代感知力,重构了与消费者的沟通语言,实现了深层次共情。
![]()
42
品牌不再居高临下地指责年轻人“不懂节制”,反而将矛盾行为美化为“朋克式养生”,称赞他们是“懂得灵活应对生活的新型生活家”。
43
年轻人并非不了解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他们抗拒的从来不是建议本身,而是那种充满批判意味的说教语气。他们真正渴望的,是被理解、被接纳。
44
这种“不评判、多包容”的对话姿态,恰恰触碰到他们的心理敏感区。承认不完美,反而更容易赢得信任。
45
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赎罪券”是否可能反过来助长放纵?
46
事实上,多数年轻人对此保持清醒认知——他们清楚没有任何糖果能真正逆转长期熬夜带来的损伤,购买的不过是缓解焦虑的心理缓冲带。
![]()
47
结语
48
归根结底,“赎罪经济”的兴起,是商业体系对年轻一代情绪需求的精准捕捉,也是现代人在高压节奏中寻求喘息的现实妥协。
49
它既不能简单归类为“智商税”,也无法被视为彻底解决问题的良方,更像是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找到的一种温柔自洽的方式。
50
当无法做到绝对自律时,他们选择用一次小小的消费行为,维系住对健康的最后一丝期待。
51
理解这一点,或许才能真正读懂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从未放弃对健康的向往,只是在生存压力与生活质量之间,摸索出了一条不那么疲惫的中间路径。
52
而那些能够识别并承接这份复杂情感需求的品牌,自然能在时代变迁中牢牢站稳脚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