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靠谱的投资”,不少人下意识就会想到买房,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房子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抗风险,说是“硬通货”也不为过。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明明美国曾经把房地产炒到过疯狂的地步,怎么现在反而没多少人把房子当投资品了?
这背后藏着什么不敢再碰的“坑”?
![]()
不买的真相
很多人误以为美国对房产投资的冷淡是“天生理性”,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曾经比不少地方更痴迷“靠房子赚钱”,甚至把房价推到过特别离谱的高度。
拿数据说话就很清楚,2005年底的时候,美国房价一年能涨17%,这种“每年稳稳涨超10%”的架势,根本不是正常的房产增值,完全是“泡沫在飞”。
要知道,就算是一些房价涨得比较猛的时期,年增速大多也超不过10%,偶尔冲得高了也会很快回落,可美国当时那房价,简直是踩着油门没松过脚。
但现在再看美国普通人的投资选择,房产早就不是首选了。
![]()
这种转变的关键,就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那场危机的破坏力,说出来都让人后怕,华尔街百年老店雷曼兄弟说倒就倒了,无数家庭因为还不上房贷,眼睁睁看着房子被收走,最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更严重的是,这场危机还蔓延到了全球,好多国家的经济都跟着受了影响,其严重程度,跟1929年那场大萧条比起来都不逊色。
要是你见过危机里美国人抱着房产合同哭的样子,就该明白,他们现在对房产投资的“不上心”,根本不是什么“开窍”,而是真的被“炒房炒到国家金融崩盘”的后果吓怕了。
![]()
这种“因为栽过大跟头才不敢再碰”的情况,其实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比如日本,19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了之后,老百姓好多年都不敢碰房产投资。
说到底,当一种资产曾经让无数人倾家荡产,后来者心里自然会多一道“警戒线”。
美国现在不把房子当投资,本质上就是那场次贷危机留下的“心理阴影”在提醒大家,房子从来不是什么“保险箱”,泡沫一破,可能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剩不下。
![]()
二、2001年埋下的雷
要搞明白次贷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得把时间往回拨到2001年,那一年的美国,表面上看着风光,其实已经悄悄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当时苏联早就解体了,美国成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份“超级地位”背后,藏着一个大问题。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稳住全球布局,美国一直在搞“宽松货币政策”,说直白点就是“疯狂印钱”,靠多印钞票暂时把物价稳住、刺激大家投资。
更关键的是,印出来的钱还叠加了“派生货币”的效应,可能你没仔细想过,咱们存在银行里的钱,并不是一直躺在账户里不动的。
![]()
打个比方,你存100块到银行,银行会把这100块贷给需要的企业或者个人,这时候你以为自己的100块还在银行里,可市场上其实已经多了100块在流通,相当于“一笔钱掰成两笔用”。
这两种操作加在一起,直接让美国市场上的钱“多到泛滥”,这就给后来的泡沫埋下了第一个隐患。
雪上加霜的是,2001年美国还连着遭遇了两个打击,先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了,经济一下子就垮了下来,留下一堆烂摊子。
紧接着911事件爆发,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说塌就塌了,不光死了好多人,还让美国当年的GDP直接降了2%,光财产损失就超340亿美元,连进出口贸易都停了好一阵子。
![]()
为了救市,小布什政府推出了“3.5万亿美元的减税方案”,老百姓交的税少了,手里的钱自然就多了。
美联储更直接,把利率从5.8%一路降到了1%,借钱几乎不用付利息,这谁能不动心?这么一来,市场上瞬间“钱满为患”,而这些钱,最后几乎都流进了当时最火的“大件”里,房子。
老百姓买房的热情一上来,房地产市场立马就火了,2003年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一下子冲到了9.7%,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
但资本的贪心可没就此打住,他们开始用“杠杆”和“证券化”这两个工具放大收益。
杠杆就像个“放大镜”,你要是借1万块钱投资,哪怕利润率跟借100块一样,最后赚的钱也是借100块的100倍。
而“房贷证券化”就更“高级”了,金融机构把老百姓的房贷(毕竟每个月都有稳定还款)包装成债券,投资者买一部分“产权”,就能拿到对应的还款收益,银行呢,快速把钱收回来,又能接着放新的房贷。
1990年的时候,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占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39.9%,到2000年就涨到了55.7%,后来美联储一降息,这个产业更是疯了一样扩张。
![]()
更危险的是,1999年美国废除了“银证分离”的规定,以前商业银行只能管存钱、放贷,投资银行管证券、股票,两者不能跨界。
现在好了,商业银行既能吸收存款放贷,又能把房贷包装成债券卖掉,等于走了个“放贷-包装-售卖”的流程,中间几乎没风险,赚的钱却翻了好几倍。
就这么折腾到2007年危机爆发前,美国的住房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万亿美元,房贷证券余额也有6万亿美元,几乎所有人都在“左手还房贷,右手买房贷证券”,觉得靠房子和债券就能“躺着赚钱”。
可咱们都知道,世界上哪有只赚不亏的买卖啊?
![]()
泡沫终会破
当时的美国房地产市场,看着一片火热,其实早就藏着一大堆问题。
最大的隐患就在“次贷”里,为了多放房贷、多赚点钱,金融机构把贷款发给了那些信用差、根本没能力还款的人。
这些“次贷”被包装成“低风险债券”,再加上评级公司帮着背书、“两房”(房利美和房抵美)兜底,所有人都觉得“这钱稳赚”,却忘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要是借款人还不上钱,银行就算把房子收回来,可那时候房价已经跌了,所谓的“兜底”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
更要命的是“杠杆”的双面性,它能放大收益,自然也能放大亏损。
比如你借1万块钱买房,房价涨10%,你能赚1000块,可要是房价跌10%,你就得亏1000块,这可是借100块钱亏损的100倍。
当时美国的金融机构疯狂加杠杆,说白了就是“没穿防护就玩火”,只要市场稍微有点波动,风险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接着一块倒。
再加上美联储还放开了“房产再融资”,你买了一套房,还能把这套房抵押出去,再贷一笔钱买第二套、第三套。
![]()
老百姓一看这操作,觉得“买房能赚钱,多买几套就能多赚”,可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债务套得越来越深,这也让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
其实回头看就会发现,2007年的次贷危机根本不是偶然,而是“政策短视+资本贪婪+风险失控”凑到一起的必然结果。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种投资出现“所有人都参与、都觉得稳赚”的情况,那大概率就是危机的前奏,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互联网公司只要上市就能赚钱”,可最后还不是说破就破?
![]()
美国从“疯狂炒房”到“不敢碰房产投资”的转变,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投资的本质,没有任何一种资产是“保险箱”,收益和风险永远是绑在一起的,要是一门心思追求“稳赚不赔”,本质上就是在忽视风险,最后很可能栽大跟头。
现在再聊“买房是不是稳健投资”,美国的经历其实能给我们提个醒,房子的价值,要看市场供需、经济环境这些因素,要是脱离了“用来住”的属性,变成纯粹的投资工具,那风险就藏在里面了。
![]()
对普通人来说,投资的时候别盲目跟风,先把风险想清楚,才是避免成为“泡沫牺牲品”的关键,毕竟,真正靠谱的投资,从来不是追着短期暴利跑,而是在看清风险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
但不管怎么说,美国次贷危机留下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任何时候,都别把某一种资产当成“永远不会跌的硬通货”,市场规律从来不会骗人,泡沫终有破的那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