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对钓鱼佬有一句很扎心的调侃:除了鱼钓不上来,啥东西都能钓到。
2003年的一天,河南安阳一位老大爷在洹河边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句话。
他那天钓了半天都是“空车”,本想再甩一竿没收获就回家。没想到鱼竿猛然下沉,本以为钓到大鱼,费半天劲勾上来却发现是一只布满铜锈的“大乌龟”,背上还插着四支箭。
![]()
图源国家博物馆
作为文化名城安阳人,他马上认出来这是一件造型特别稀奇的青铜器。
恰好当时博物馆在民间征集,他二话不说就主动上交,获得了一定的奖励。
我仔细查了资料,也有一说是一位名叫“张忠全”的农民,挖蓄水坑时偶然发现,但主流说法是“钓”上来的。
具体上交奖励也没有官方记载,就不多介绍了。总之这件文物收录到国家博物馆后,有专家的估价达到了惊人的18亿!
![]()
铭文
当然这只是象征性估价,本质上是无价之宝,因为这只“大乌龟”上面的字太重要了。
青铜器的估值其实很简单,所谓“一字千金”,多一个字价值就能翻一番,如果恰好记载了历史重要事件,那么价值就能直线上升!
它全名叫“作册般青铜鼋”,长21. 4厘米,重1.6公斤,到商代晚期,光这个年代已经能在全球文物中,名列前茅了。
一只鼋(俗称大鳖或癞头鼋),中箭后挣扎向前。背上插着的四支箭,分布讲究,一支在脖子边上,另外三支稳稳扎在背甲边缘。
![]()
电影中的商纣王形象
这可不是随便乱插的,工匠用写实的手法,精准捕捉住了它生命最后一刻的动态与张力,把它从水里被射中,负痛前行的瞬间给“冻龄”了3000多年。
当然,如果只是造型别致,那顶多算个艺术精品,还够不上“镇国”级别。
它背甲上的那33个铭文,才是“灵魂”所在。商纣王(帝辛)经常在神话故事里出现,这一下子和史料对上了,那可不得了。
铭文大意简单解释:丙申日,纣王在洹水河边开展团建活动(其实就是狩猎),这位大佬弯弓搭箭,咻咻咻连发四箭,箭无虚发,全都射中了这只倒霉的鼋。
![]()
陪同出行的官员“作册般”(“作册”是史官,“般”是人名)目睹了老板的神勇操作,佩服得五体投地。
商王将射获的鼋赐给了作册般,为了拍好这个史上最牛的马屁,他特地铸造了这件青铜器,把领导的光辉事迹永久记录了下来。
这印证了古书中关于商王射礼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纣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大家以前可能还将信将疑,觉得是不是有点文学夸张。
现在好了,实物证据就摆在这儿,连水里的大鼋都能四箭全中,这武力值,绝对是顶级水准!
![]()
谐音梗:“龟心四箭”
叫它“大乌龟”当然不算准确,但乌龟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是文明初曙的“第一页纸”。
再往上,《史记》里记载,黄帝一族的图腾正是“天鼋”,被视为强大的氏族象征。
这“鼋”字,说白了就是龟鳖家族里的巨无霸,传说力气巨大无比,神话里驮着仙山的赑屃(又叫霸下),还有驮着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就是它,是水中的“瑞兽”。
现在多见于各类“神龟驼碑”的文物,而“作册般青铜鼋”则精准定格了这种上古神兽的姿态,更是商王威武射礼的证明。这位历史上的“暴君”,好像没有传说中那么不堪?
![]()
中国最后一只斑鳖
然而,当年在洹河中常见的野生巨鼋已经非常稀有,数量已不足200只。而它的近亲斑鳖,更是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目前全球已知的野生斑鳖,仅剩最后三只,比大熊猫珍稀无数倍。其中一只雄性住在苏州动物园,另外两只远在越南,彼此相隔甚远。
它们就像被遗忘在时间角落的最后几位“天神”,孤独地活着,繁殖的希望微乎其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