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科技的棋局上,大小玩家历来遵循着既定的游戏规则:巨头主导,新锐跟随。但前不久希华医药与吉利德的一场合作,悄然改写了规则。
9月30日,作为全球抗病毒药物巨头的吉利德,与成立不过两年的希华医药达成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授权协议。这场合作的核心,是一种名为encequidar的首创P-糖蛋白抑制剂。
Encequidar这个曾经专注于肿瘤领域的分子,正在病毒学领域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跨界潜力。当吉利德向这家位于香港的生物科技公司伸出橄榄枝,它选择的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可能性。
希华医药的成长轨迹,同样打破了传统药企的发展模板。从接手跨国药企放弃的资产,到将其转化为具有全球价值的技术平台;从专注肿瘤治疗到横跨抗病毒领域,这家企业展现出了难得的战略弹性。
这次合作不仅关于一款名为encequidar的分子,某种程度看,也关于一个平台型技术如何在不同治疗领域间架起桥梁,关于一家区域性企业如何凭借核心技术闯入全球创新链条。
TONACEA
01
跨界授权
Encequidar并非一款完全创新的药物分子,而是“老药新用”的典型代表,最早在肿瘤治疗领域崭露头角。如今,这款产品已成为病毒学领域首创(first-in-class) P-糖蛋白(P-gp)抑制剂,希华医药拥有该款药物在韩国以外的全球独家权利。
这种跨领域应用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P-gp 作用机制的深刻理解。研究人员发现,制约抗病毒药物疗效的肠道P-gp屏障问题,与肿瘤药物面临的困境具有高度相似性。
简言之,encequidar能有效抑制肠道中的P-gp,从而提升联合使用药物的吸收效率。对于依赖口服给药的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可能迎来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P-g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犹如人体内的一道“守门员”,控制着药物的肠道吸收 。这种存在于肠道细胞表面的转运蛋白,其本职工作是主动将外来物质泵出细胞,保护机体免受潜在毒素侵害。然而,这一保护机制却成为许多口服药物面临的“天然屏障”。
Encequidar的独特价值正在于此。作为一种高度选择性的P-gp抑制剂,它能够暂时性地“压制” 这位过于尽责的“守门员”,为共同服用的治疗药物打开吸收通道。值得注意的是,encequidar本身几乎不被人体吸收,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在肠道局部发挥作用,却不会产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展现出独特的安全优势。
在抗病毒治疗中,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一直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以HIV治疗为例,部分抗病毒药物因受P-gp的外排作用,口服后仅有有限剂量能够进入血液循环,这不仅限制了药效发挥,还可能要求患者服用更高剂量,增加副作用和身体负担 。
引入encequidar技术,恰好为吉利德突破这一困境提供可能性。这家以抗病毒药物闻名全球的制药企业,曾在艾滋病、丙型肝炎等领域推出革命性疗法。如今,随着病毒性疾病的演进和治疗需求的多元化,吉利德正在寻找下一代口服治疗方案。
在这笔交易中,希华医药和韩美药品作为授权方,将encequidar在病毒学领域的全球独家权利授予吉利德科学。与此同时,希华医药及韩美还将提供药物供应、分享技术知识,并以主要伙伴身份参与项目。
根据协议,希华医药将获得1000万美元首付款,未来潜在里程碑款项最高可达约7250万美元,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低个位数比率特许权使用费。
TONACEA
02
逆向思维
希华医药的发展历程虽短,却展现了精准的战略眼光。该公司是希玛医疗与林顺潮医生于2023年7月成立的合营企业,成立宗旨是投资价值链上游商机,为集团创造增长动能。
可以说,希华成立的目的,就是参与Athenex的口服抗癌药资产拍卖。公开数据显示,韩美在2011年将应用Encequidar的口服抗癌药Orascovery™口服药物递送技术平台除韩国之外的权益,授权给由华人创立并得到马化腾等投资的美国上市公司Athenex,可惜后来Athenex破产。
2023年,希华医药通过拍卖获得包括encequidar在内的上述技术平台的全部相关专利与项目。彼时,这一收购并不被外界看好——Athenex因经营困境已进入破产程序,而希华医药在林顺潮的决策下,选择果断收购。
事实证明了林顺潮的眼光。这笔“抄底”交易,使希华医药跳过漫长的早期研发,直接拥有一项经过临床验证的成熟平台技术,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
作为香港知名眼科专家和成功企业家,林顺潮在医疗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资源网络。他是亚太眼科学会首位中国人会长,连续六届登上“世界眼科人物100强”荣誉榜。
林顺潮对医药行业的商业机遇的把握在此前就已经得到体现。 2011年,CEPA补充协议七正式实施,允许港澳医疗机构以港资形式在广东等5省市开办医院。这一政策让林顺潮敏锐地察觉到内地医疗市场的机遇,他毅然辞去香港中文大学的职务,北上创业。2012年,他创办希玛眼科,并于2018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市值超过50亿港元。
“当时我处于一个舒适区,离开这里,确实会面对很多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未必能成功。但是,作为医生,应该是哪里有病人就去哪里。”林顺潮曾这样解释他的决策过程。
与此同时,林顺潮还一直积极参与深港医疗合作,全力推动“港澳药械通”政策。他认为这有利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质量的“同质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对先进药械的可及性。2022年3月,林顺潮亲自在珠海希玛眼科医院进行内地首针“布西珠单抗”注射,成为“港澳药械通”政策下的重要突破。
而此次对Athenex口服抗癌药Orascovery™口服药物递送技术平台的收购, 再次展示了林顺潮对医疗市场需求的洞察力,以及选择优秀医疗科技的眼光。
TONACEA
03
核心战场
目前,希华医药最具前瞻性的布局并非与吉利德合作的病毒学领域,而是encequidar在肿瘤治疗中的创新应用。该公司正在开发口服紫杉醇与encequidar的复方制剂,旨在颠覆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静脉注射紫杉醇的传统模式。
静脉注射紫杉醇作为癌症化疗的基石药物,预计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美元。然而,这种传统的给药方式伴随着显著的治疗负担:患者需要频繁前往医疗机构,承受数小时的静脉输液,同时还面临着由Cremophor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等风险。
希华医药的口服紫杉醇/encequidar组合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而生。Encequidar通过抑制肠道中的P-gp,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使患者能够在家中完成治疗,从根本上重塑化疗体验。这一创新方案已在全球超过600名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潜力,包括转移性乳腺癌和皮肤血管肉瘤,而未来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希华医药计划于今年底,开展在美国、中国香港及新西兰的口服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III期临床研究 。
通过梳理希华医药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这家药企正在构建以encequidar为核心的技术平台,拓展其在多个治疗领域的应用。
一方面,希华医药将继续推进口服紫杉醇/encequidar在肿瘤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化,这是公司价值的基石。另一方面,通过与吉利德的合作,希华医药得以探索encequidar在病毒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创造额外的现金流和价值增长点。
这种战略布局既降低了单一研发路径的风险,又最大化挖掘encequidar作为平台技术的潜力。如果这两个领域的产品开发都能取得成功,希华医药将完成从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向平台型创新药企的蜕变。
届时,无论是通过推动口服紫杉醇成功上市,还是与更多大型药企展开深度合作,希华医药都将证明其独特的技术与商业价值。这条发展路径最终可能通向独立上市,为股东和整个希玛医疗生态创造可观回报,同时也为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创新模式提供新的范本。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平台型技术正成为驱动医药创新的新引擎。Encequidar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它能够赋能其他药物,开创全新的治疗范式。
参考文章:
希华医药官方公告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