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1910年出版的美国文学期刊,你会惊愕地发现一则骇人听闻的“未来图景”:一架飞机飞越中国上空,播撒致命病菌,引发席卷全国的瘟疫,亿万中国人在痛苦中倒下,最终西方列强瓜分这片破碎的土地。
这并非出自某位精神失常者的呓语,而是由一位在美国备受尊敬的作家所构想。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人,究竟是如何形成这样一种冷酷而扭曲的想象?
美国排斥华工
这一切的根源,深植于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对中国劳工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1860年代,美国内战刚刚结束,国家全力推进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设。西段工程穿越险峻山脉,劳动力严重短缺。与此同时,中国南方因战乱与贫困,大量来自广东、福建的民众踏上远洋轮船,在颠簸中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谋生。
![]()
这些华人劳工每日凌晨即起,挥动铁镐开山凿石,手臂肿胀酸痛仍不停歇;中午仅以干硬面包果腹,连一口热汤都成奢望。他们的薪资不足白人工人的半数,栖身于漏雨透风的木屋之中,却以极高的效率完成艰巨任务。雇主因此更倾向雇佣华人,这一现实激起了白人工人群体的强烈怨恨,认为华人抢夺了本属于他们的饭碗。每逢经济萧条,排华情绪便如野火般蔓延。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处铁路工地,白人曾将华人的工具尽数抛入深谷,撕毁他们遮风挡雨的帆布帐篷;地方报纸大肆渲染华人居住环境“肮脏不堪”,称其为“异教徒族群”;街头常见白人朝华人吐口水,孩童则投掷石块取乐。
![]()
1871年,洛杉矶爆发一场血腥屠杀。起因仅为一名华人商人与白人店主的小摩擦,当晚一群暴徒闯入唐人街,纵火抢劫,枪杀砍伤十九名无辜华人,幸存者被迫藏身下水道才得以逃生。
1885年,在怀俄明州岩泉镇,数百名武装白人突袭华人矿工营地,造成二十八人惨死,其余华人被驱逐出境,流落荒野,靠采摘野果勉强维生。
![]()
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明令禁止中国劳工入境,在美华人不得归化为公民,购置房产亦需白人作保。该法案多次延期,持续压制华人近六十年,直至1943年才被废止。
对华人的敌意早已超越政策限制和暴力冲突,演变为系统性的种族污名化。这种偏见迅速与欧洲兴起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交融,催生出影响深远的“黄祸论”意识形态。
![]()
黄祸论兴起
“黄祸论”最早于1890年代在欧洲广泛传播。西方主流观念认为,随着东亚人口增长与国力上升,黄种人终将威胁白人主导的世界秩序。
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人绘制《欧洲诸民族,保卫你们的圣物!》——画中欧洲武士立于高山之巅,剑指东方涌来的黄色阴影。他将此画寄送各国君主,宣称亚洲力量正在“入侵”文明世界。
![]()
此举背后是甲午战争(1894–1895)的结果:日本击败清朝,令威廉二世震惊于黄种国家竟能战胜传统强国。
俄国学者雅克・诺维科夫于1897年撰文警告,远东势力扩张将危及欧洲安全。讽刺的是,当时正是欧洲列强在全球疯狂掠夺殖民地,却反过来恐惧被殖民者的反扑。
![]()
当“黄祸论”传入美国后,立即与本土强烈的排华情绪合流。白人声称华人数量庞大,迟早会“淹没”西方文化;教科书将华人描绘成眯眼、穿长袍的落后形象;教师灌输学生“华人低等”的观念;媒体渲染华人洗衣店污染水源、饮食不洁;教会牧师甚至宣称华人灵魂危险,必须警惕其“道德侵蚀”。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战胜俄国的消息震动西方世界。许多欧美人难以接受黄种国家击败白人强国的事实,“黄祸论”的叙事由此升级——从担忧移民问题,转向国家安全层面的集体恐慌。
![]()
政客们在公开演讲中反复强调:“我们必须防范中国与日本的联合扩张”,声称他们会夺取美国的土地与资源。这类言论煽动了大众恐惧,进一步加深了对华人群体的敌视。
此时,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正迎合着这股社会浪潮。1904年,他作为战地记者前往满洲采访日俄战争,亲眼目睹华人劳工协助运输军火,也见到无数平民因战火流离失所,蜷缩路边露宿街头。
![]()
回国后,他撰写短文《黄祸》,发表于旧金山报刊。文中描述华人聚居区房屋低矮破败,居民沉默寡言、衣衫褴褛,并断言华人人口过多,必将导致白人文明的衰落。
文章一经刊出,引起广泛共鸣,多家报社争相转载,发行量屡创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伦敦刻意区分中国人与日本人,称前者为“黄祸”,后者为“棕祸”,虽认为日本略显“开化”,但仍将其视为潜在威胁。
![]()
这篇短文使杰克・伦敦在排华氛围浓厚的美国声名鹊起。六年后,他将此类思想扩展为一部完整小说——《空前绝后的入侵》,并在《麦考利杂志》连载发布。
从文学想象到现实暴行
小说设定在1971年,虚构中国因人口过剩开始对外扩张,先征服日本,继而进军欧洲。西方各国陷入恐慌,美国科学家提出极端对策:研制致命病毒,用飞机大规模空投至中国境内。
小说描绘病毒扩散后的情景:城市街头尸横遍野,家庭整户灭绝无人收殓,社会彻底崩溃。最终中国人口锐减九成,西方列强趁机出兵,像当年瓜分非洲一样分割中国领土,攫取矿产、农田与森林资源。
![]()
尽管情节荒诞,但在当时却被许多美国人视为“合理设想”,甚至带来心理满足感。后来纳粹德国领袖希特勒在其著作中提及类似“清除劣等种族”的理念,显示出此类极端思想的跨国传播与共振。
更令人唏嘘的是,小说中设想的细菌战竟在现实中上演。二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在中国东北建立秘密基地,专门研发生物武器。他们将中国人、朝鲜人及苏联俘虏关入密闭房间,注射鼠疫、炭疽等病菌,记录发病过程直至死亡;还向人体泼洒腐蚀性化学物质,观察皮肤溃烂情况。
![]()
从1936年至1945年,731部队在部分村庄投放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引发大规模疫情。有人清晨尚能劳作,中午即高烧咯血,尸体必须焚烧以防扩散。
不仅如此,杰克・伦敦当年宣扬的“黄祸”观点,也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加以利用。他们在发动侵华战争时,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宣称要团结亚洲民族对抗西方压迫。然而所谓“共荣”,实则是借“黄祸论”的逻辑反转,为其侵略行径披上“解放者”的外衣。
![]()
杰克・伦敦此后未再涉足中国题材创作,年仅40岁便去世,或许至死未曾反思自己文字中的偏执与毒害。如今回看《空前绝后的入侵》,世人普遍视其为种族主义的典型文本,主流出版社极少再版,偶有提及也仅作为历史警示案例。
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正式就《排华法案》道歉,承认这是“美国历史上违背自由平等原则的重大错误”。但迟来的道歉无法复活那些逝去的生命,也无法弥补百年前无数家庭破碎的创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