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后,井陉矿区教育系统组织多所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秋主题活动,让师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井陉矿区天护幼儿园中班的教室里,5岁的李晓曦系着小围裙,正踮着脚把豆沙馅包进面皮里。“我要做个最圆的月饼,等晚上月亮出来了,和它比一比谁更圆。”小姑娘举起沾满面粉的小手,眼睛里闪着光。隔壁大班的王梓萱已经完成了她的“月亮水果船”。她把香蕉切片摆成弯月,用葡萄点缀成星星。“老师说,中秋的月亮会变魔术,从弯弯的小船变成圆圆的玉盘。”她小心翼翼地给作品撒上椰丝,“这是月亮旁边的云朵。”
在凤山中心幼儿园的教室里,6岁的张浩然正声情并茂地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姐姐吃了仙药后,就飞到月亮上去了。”他指着自己画的圆月说,“我画了很多星星陪她,这样她就不会孤单了。”
在贾庄中心幼儿园,老师们把中秋知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跟唱,稚嫩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横西小学的美术课上,10岁的赵雨桐正在完成她的中秋主题画作。“我画的是全家人一起赏月,”她指着画中的圆桌说,“桌上放着我们自己做的月饼,比买的更甜。”
这些生动场景是井陉矿区教育系统中秋主题活动的缩影。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做月饼、讲故事、绘月亮等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看着孩子们专注地制作月饼,开心地分享作品,我们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从事幼教工作二十年的李月沁老师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如今,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该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通过持续开展节气课程、民俗体验等活动,构建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出新的光彩。(记者 刘 青 通讯员 范二虎)
(石家庄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