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流传历史,但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发梅毒病例超过53万例,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急剧上升至67万余例。梅毒的报告发病数在乙类传染病中已高居第三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这表明,梅毒不再是“过去式”,而是一个活跃且蔓延的现代健康威胁。
![]()
![]()
梅毒的起源是医学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主要有两个假说。
主流观点认为梅毒螺旋体源于美洲。当哥伦布和他的船员在1492年抵达美洲新大陆时,可能感染了当地的密螺旋体病。1493年船队返回欧洲西班牙,随后梅毒便在欧洲首次大规模爆发。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认为梅毒在旧大陆(欧亚非)早已存在,只是未被明确区分。但此假说缺乏有力的考古证据支持。
![]()
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梅毒大约在16世纪初传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由于病人发病的疮形状如杨梅,所以叫“杨梅疮”,在当时算是不治之症。
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性病的措施,以及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到上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控制了梅毒。
但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梅毒重新出现,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数据,2024年全国本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报告梅毒674184例,较上年同期增长9.3%,男女性别比为1.04:1。
其中报告一期梅毒28247例,二期梅毒29926例和胎传梅毒844例,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11.0%、11.2%和19.5%;报告三期梅毒3411例和隐性梅毒611756例,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0.7%和11.8%。
![]()
梅毒与艾滋病(HIV)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因此两者常常结伴而行,相互加剧危害。
1.高合并感染率
研究显示,在HIV感染者中,平均每5人就有1人同时感染梅毒(阳性率19.9%)。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HIV感染者中,这一比例更高。这表明,预防一种疾病,也同时是在预防另一种。
![]()
2.相互加剧危害
①增加感染风险:梅毒引起的生殖器溃疡会破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如同一扇“敞开的大门”,使得HIV病毒更容易侵入人体。
②加速病情进展:对于HIV感染者,合并梅毒感染会导致病毒载量更高,免疫细胞(CD4+)下降更快,加速艾滋病病程的进展。
③增加治疗难度:双重感染需要同时管理梅毒(通常使用青霉素)和HIV的抗病毒治疗,使得治疗方案更复杂,并可能增加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
梅毒的治疗并不复杂,一般是连续三周,每周注射一次长效青霉素,若对青霉素过敏,也有其他选择,可向医生详细咨询。
预防梅毒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性行为的过程中全程正确规范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不固定性伴以及高危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物品,建议定期做检测。记住,科学防护+主动筛查,才是对健康真正的负责。
![]()
内容参考:
[1]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
[2]青岛青同防艾
[3]李辉时空
[4]DOI: 10.13419/j.cnki.aids.2025.03.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