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这个人放在今天绝对能上热搜。他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是直隶总督张镇芳,家里有钱到可以轻松买下几条街。
但他一辈子最出名的不是挥金如土,不是当纨绔子弟,而是散尽家财去买那些别人看来不能吃不能用的古画字帖。
![]()
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
他搞收藏的方式特别任性,看上的东西,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弄到手。
当年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出现在市场,有人开价800两黄金。张伯驹一听就急了,说这是国宝,绝不能流到国外去。
可他刚买完一批字画,手头紧,居然把自己住的宅子给卖了。
那宅子是什么来头?李莲英的老宅,可不是普通四合院能比的,他就为了张画,说卖就卖。
![]()
展子虔(传)《游春图》
后来他夫人潘素说起这事,只能无奈一笑:“他啊,看到字画就走不动路。”
另一件更离谱的事是关于李白唯一传世真迹《上阳台帖》,郭葆昌张口就要20万银元。
张伯驹钱不够,居然穿着件带补丁的长衫,直接去找民国总统蒋介石。老蒋见他这模样还以为来了个叫花子,当然直接拒绝了。
后来他凑了6万银元当作定金买了下来,要知道当时一套普通四合院也就800银元左右(参考鲁迅买房的价钱)。这些钱,足以买下75套四合院!
后来战乱爆发,余款未能及时交付,张伯驹省了一大笔。
![]()
《上阳台帖》
他这种败家式收藏持续了几十年,到了1956年,谁都没想到他会把毕生收藏的一百多件珍品全捐给国家。
这里面有陆机的《平复帖》(花4万银元)、杜牧的《张好好诗卷》(花5000元),随便拿一件出来都够普通人吃几辈子。
别人问他图什么,他说:“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我的,我只是暂时保管。”
可时代变得太快,六十年代那场风波来的时候,这个曾经随手捐出国宝的人也受到了冲击。
![]()
潘素年轻照片
有趣的是,张伯驹被关的时候,因为他学问太大,连看守都要偷偷找他鉴定古董。
等到一切平息,张伯驹已经老了。80年代初他和潘素,住在后海一处破旧小院里,房子漏风,冬天要靠煤炉取暖。
有次故宫博物院的人来看他,发现这位捐赠了半个故宫书画馆的老人,正裹着旧棉袄在灯下看《唐书》。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用了三十年的砚台。
还有年轻人听说他是大收藏家,还跑来问他怎么发家致富。
![]()
夫妇俩晚年照片
张伯驹笑着说:“我是败家的,你问我怎么发财,岂不是问错人了?”
来访的年轻人一听这话转身就走,连句客套话都没留。他倒不介意,转头对妻子潘素笑着说:“你看,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会算账多了。”
他晚年最爱去故宫转悠,经常站在展柜前,盯着那些曾经在他手里摩挲过的字画出神,一站就是大半天。
保安看他穿着旧棉袄,总以为是个蹭暖气的老人家。直到某天一位老研究员认出他,赶紧拉住保安低声说:"这柜子里挂的宝贝全是这位捐的。"马上让保安肃然起敬。
![]()
70年代在后海的照片
1982年开春,张伯驹因感冒转成肺炎住进医院。病房里挤着八个病人,家属探视、护士换药,整天闹哄哄的。
家人想给他换个清静的单间,院方却说他的级别不够。等调令好不容易批下来,老人已经在前一天晚上安静地走了。
临走前他还在对学生念叨,说《平复帖》的装裱技法很特别,得好好研究。
他年轻时拿整座宅子换一张纸,老了却连个清净的病房都换不来。那些被他捐出去的字画,如今躺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倒是比它们的旧主人过得舒坦多了。
![]()
张伯驹潘素故居
张伯驹这辈子好像活反了,该精明的时候他浪漫,该计较的时候他大方。最后这个世界用他最不在意的方式回报了他。
如今我们去故宫看《游春图》,游客大概不会想到,这个捐出国宝的怪老头,最后是在漏风的平房里揣着热水袋过冬的,很是令人唏嘘。
不过以张伯驹的性子,可能根本不在意这些。毕竟在他心里,那些泛黄的宣纸可比自己这个糟老头子金贵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