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孙铭九正等待着对自己一生的最终定性,窗外传来解放军进城的军号声,他的思绪却飘回13年前的骊山——
1936年12月12日凌晨,他背着蒋介石走下山坡,那时他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如此曲折:
既是捉蒋抗日的功臣,又曾是投敌的汉奸,如今竟要靠国家破例来决定未来的生路。
最终审查结论下来:
孙铭九参与西安事变,为抗日统一战线建立有贡献;投汪伪期间无直接迫害民众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准予安排工作。
这让他变成了上海市政府的一名参事。
孙铭能成为张学良的贴身心腹早有渊源,他出生于辽宁,1927年考入东北军讲武堂,因射击精准、行事果断被张学良看中,调到卫队担任副官。
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时孙铭九已升为卫队第二营营长,负责张学良的贴身警卫,这种信任让他成为西安事变中捉蒋行动的不二人选。
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安新城大楼秘密召见孙铭九,把一把德制毛瑟枪放在他面前:
明天凌晨,你带卫队去华清池,把委员长请过来,逼他抗日,记住不能伤他性命。
凌晨2点,行动开始,孙铭九率队从华清池东侧翻墙而入,先解决了门口的哨兵,接着向五间厅发起进攻。
蒋介石的卫队负隅顽抗,双方交火半小时孙铭九才冲进蒋介石的卧室,床上的被子还热着,假牙放在床头柜上,人却不见了。
他心里一紧,立刻让人搜山,自己则守在山脚下。
没过多久,士兵在骊山半山腰的石缝里发现了蒋介石。
当时蒋介石只穿了件单棉袍,脚上是拖鞋,见冲上来的是东北军反而镇定下来,坐在石头上说:我是委员长,你们敢动我?
孙铭九怕士兵冲动,赶紧上前半跪下来劝:委员长,少帅请您回西安,共商抗日大计。
蒋介石不肯走,说自己腿断了,孙铭九没办法,只好背起他下山。
下山的路上蒋介石问他:你们少帅到底想干什么?
孙铭九回答:日本人占了东北,我们想打回去,可您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少帅也是没办法。
可没过多久,张学良便遭软禁,以王以哲为首的元老派主张通过谈判促成蒋介石释放张学良,认为绝不能再诉诸武力。
而以孙铭九为首的少壮派却不认同,他们认定王以哲的主张是妥协投降,坚持只有靠武力逼迫蒋介石,才能把少帅救出来。
可孙铭九已经被救少帅的执念冲昏了头,下令士兵开枪刺杀了王以哲。
这场刺杀彻底搞垮了东北军,王以哲的部下认为孙铭九是叛徒,率部向中央军靠拢,其他东北军将领也纷纷脱离控制。
有的投靠八路军,有的被蒋介石编入其他部队,曾经有20万人的东北军不到一个月就土崩瓦解,孙铭九成了众矢之的。
蒋介石下令通缉他,他只能带着几名副手连夜逃离西安。
逃亡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先躲到天津一个小阁楼里,靠变卖张学良当年送他的手表度日,不敢出门,更不敢联系家人。
天津租界局势紧张,他又逃到上海法租界化名孙明久,在一家五金店当店员,每天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认出。
随着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孙铭九开始连房租都交不起。
这时他听说昔日东北军的同事洪钫在汪伪政府任参军长,便硬着头皮找上门,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先活下去,等机会再找蒋介石报仇,救出少帅。
洪钫把孙铭九介绍给汪精卫,汪精卫给了他一个军事顾问的虚职,主要负责整理东北军旧部的资料,没有实际兵权。
关于这段经历后来有不同说法:有的说他曾暗中保护过被日军追捕的地下党员,有的说他只是挂名,从不去汪伪政府上班。
但无论如何,投靠汪伪成了他人生的一个污点,在当时这就是汉奸的代名词。
孙铭九自己也知道这个选择的代价,他在汪伪任职期间从没有穿过伪政府的制服,也拒绝参与任何针对国共两党的行动。
日本投降前他察觉到局势不对,提前联络了国民党军统起义,被编入军统在东北的特务组织。
可没过多久他又觉得国民党靠不住,暗中联系上中共地下党成了双面间谍,这段模糊的经历,后来也成了他解放后审查时的重点。
沈阳解放,孙铭九被解放军俘虏,一开始他以为自己会被严惩,但审查人员没有急于下结论,
而是花了一年时间,走访了当年的东北军旧部、地下党成员,甚至找到了被孙铭九保护过的党员,核实他的经历。
审查结果出来后,负责审查的同志对他说:
你在西安事变中为逼蒋抗日立了功,投汪伪期间没有手上沾血,还做过一些好事,后来又暗中为我们提供情报,这些都要算进去。
1949年10月,中央批准了对孙铭九的处理决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安排到上海市政府担任参事。
这个安排在当时算是破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像孙铭九这样直接安排公职的很少。
时任上海市长柯庆施在推荐他时说:
孙铭九的功过要分开看,西安事变的功劳不能忘,给他一个工作机会,也是让他为国家再做贡献。
孙铭九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把名字从孙明久改回孙铭九,去掉了中间的日字,象征与过去告别。
在参事室里,他负责整理上海的文史资料,经常加班到深夜。
孙铭九晚年时还接受过记者采访,提到西安事变时说:
我这辈子最对的事,就是当年听少帅的话,去华清池捉蒋;最错的事,就是一时糊涂投了汪伪,国家能给我机会,我很知足。
孙铭九有过辉煌,也有过落魄,他不是完美的英雄,只是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有过功也有过过的普通人。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评价一个人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看他的主流是进步还是反动,看他对国家和民族有没有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