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十载春华秋实,笔墨与时代同行。2025年10月16日,《社会科学报》将迎来创刊40周年。
值此40周年报庆之际,本公众号将从9月1日起,陆续推出“社科报创刊40周年”专题,撷取我们创刊以来的经典篇章,以飨读者。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报》1997年5月22日
原标题 | 量化的误区
作者 | 杨越
社会科学研究早就摆脱了以往动辄“定性”的思维模式了,当今,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日趋多样化。世界先进国家早已应用电脑数据分析来进行社科研究了。在我国,国外新方法的引进无疑促进了研究的发展。但是,这种量化研究的方法却未必是百试皆灵的妙方。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其所收集的数据并非如自然科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是受个人、环境、思维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因此,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并非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
以应用性较强的经济学为例,自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两位创立计量经济学的教授,经济学随后朝着数学化的方向大步前进。美国的经济预测模式由上千个方程组成,要动用大型计算机才能算出结果,无疑,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相当成功的,然而该经济学理论却并没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常常相去太远,大堆的枯燥数据并非是“芝麻开门”般的秘咒。这种量化做法如今却在我们一些学者中奉为圭臬,他们的论文中充满数学方程式,似乎越用得多就越具有说服力。于是,社会科学的刊物中越来越多的算式、方程就屡见不鲜了,也难怪有学者提出,当前研究方法最先进的是经济学,最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是经济学。
![]()
话虽偏颇,但也指出了一个误区。各门具体科学的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却不能以一种方法替代另一种方法。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复杂的生物。人有理性与非理性的一面,人即使在特定的条件约束下,也会因思维的存在而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数据提供的只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结果,而人的行为永远是变动的和难以预期的。
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仅仅因为它涉及人及其组成的社会,这就要求有一个方法论上的综合性和多样性。量化的研究只是一种参考,而非具有绝对科学性。量化研究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