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书匠的日常”公号原编者按
:本学期前三周我给本院一年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一共讲了三个下午。围绕拙作《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像唐僧那样絮絮叨叨十二个课时之外,给大家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每位同学结合授课内容,总结一下最适合自己的论文写作及时间管理方法——毕竟,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今天推出25级中德班任珊曼同学的总结。
第一次读谢老师的这本书的契机是在大四上学期末写作毕业论文初稿时,当时的我陷在茫茫文献中,对文字组织和框架思路的不明晰,常常让我怀疑自己的中文水平,我反复问询自己写作毕业论文的出路。某天我被公众号上的极富于幽默感的推文吸引,“别人下笔如有神,我写作鬼上身”强烈的共鸣感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这本书的距离,我带着不断生成的困惑和共鸣阅读这本关于时间管理和论文写作方法论的书,展开一份关于论文写作中“惑”与“答”的对话。
一、有效率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在论文写作之前更为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对于习惯短时间突击达到最高效率来做成一件事的笔者来说,写作一篇论文和准备一次考试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要求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路完善,文献补充和语言打磨,ddl前匆匆形成的论文往往是惨不忍睹,回忆起来更是追悔莫及。充足的时间保障以及良好的状态是进行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本科的学习中,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事情太多导致分身乏术,从而很多事的结果都事与愿违,但自己却误以为过得很充实,糊里糊涂的把日子过去。因此,对目标的明确规划,对时间的记录和提前计划是赢得更多时间的前提。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方面,在饮食和睡眠上节约时间不仅帮我们提高效率,也会帮助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同时尝试把一块时间掰成两半去用也可以提高对这段时间的利用效率,笔者最近发现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通勤的时候选择走路,并边走边听德语单词,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德语水平以及消磨相对比较无聊的通勤时间。充分利用自己的产出,珍惜并记录自己的每一个灵感,可以为解决将来的某一个问题提供素材。
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是专注的前提,在开始读研究生之后,个人其实最为痛苦的一个点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和心力大不如从前。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很难有专注的精力,笔者最近也开始重拾搁置很久的八段锦和跑步的习惯以及利用食堂规律的放饭时间来保障身体健康。在心理状态的调适中,笔者一直坚信,痛苦是创作的来源,在论文写作中感受到的痛苦一定是完成一项好作品的前提。在悦纳这份痛苦的基础上,书中提出的面临各式各样的情绪状态下的解决方法也为笔者提供了处理思路,其中最受益的是逗趣,处理焦虑和倦怠。幽默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调剂,比如笔者会将自己的论文起名叫超级转转转来增加趣味性。
“论文写作是一项需要热情支持的工作,而热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宜过度消耗”[ 参见谢立斌:《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05页。]笔者深以为然,应当学会及时的停笔,来保持自己对论文写作的热情,同时穿插一些其他的事情来作为论文写作的调剂。书中提到“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其结果具有或然性,投注了时间,但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 参见谢立斌:《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06页。]。写论文的常态是枯坐一整天,但是没有任何产出。这时人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无望和焦虑。解决方法是,困难越大,焦虑越大,当困难被拆分,焦虑也慢慢被稀释。在内心趋于平静之后,需要通过对外界的管理进一步保持专注。书中提到通过屏蔽干扰,采用番茄工作法,进行自我激励等方式,笔者自身也曾采取过听些熟悉的轻音乐,待在熟悉且感官较为舒适的环境里来减少干扰保持思维的连贯性。
找好自己的节奏,养成一种不写东西心会痒的习惯。对于日常事项进行分类处理,同时规划自己的日程,到哪个时间点做哪件事情,找好自己的节奏的在客观上也可以避免拖延。书中提到了日程安排的八个原则,珍惜黄金时间,在黄金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安排默认日程,在繁杂的事情安排中留出一段时间给自己做默认的事情,在笔者写论文陷入停滞,长时间不愿动笔,笔者的导师以陈兴良老师每日雷打不动30分钟写作的故事予以勉励。对于论文写作这类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尽可能匹配安排更长时间的片段,并利用好碎片时间推进论文写作的任务。不同的事情之间可以相互调剂来避免无聊。日程不应当安排的过于满,应当留有余地。在时间安排上,应当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精细安排时间,并合理限定每项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一时一事,减少切换损耗,可以在我们处理多线程工作时有效保障大脑的效率。
二、有方法的论文写作
写论文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想清楚,但是需要写清楚,整个写作过程的推进会显得非常痛苦。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追求完美主义造成的困境。而按照一定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梳理清楚思路,让整个写作变得“可感”。
一份论文从选题到定稿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如上所述,进行任务的切割会有助于减少畏难情绪。选题的来源可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两者的范围是存在重合的,司法实践中的某些问题源于理论中的探讨缺少,理论的探讨也会促进司法实践的问题解决。书中给出在起步阶段,师生沟通的重要性,犹豫不决时,以导师的意见为准。选题最重要的是选取“问题”,像探险者一样探究问题,而不是如同导览人一样写成教科书。“原创性是检验一个选题是否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准”[ 参见谢立斌:《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0页。]
书中提出两条进路,一是做开创性研究,不同于应用型研究先天的原创性特点,做理论研究寻找原创性的任务更加艰巨,原创性要求研究前辈们没有深入研究的问题或,比如物权行为理论已经是一个被反复讨论熟透的问题,除非做出惊天地破鬼神的新论证,否则很难写出一个更好的研究。但也要警惕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假问题。此外,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来寻找理论研究的新问题也是一个新的出路,比如说用法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去解决民商法中的旧问题。论文的写作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是别人已经阐述过的。扎实的文献阅读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搜寻文献时要尽可能穷尽所有文献并保持开放心态,对二手文献要进行核实。文献阅读时需要做到泛读与精读结合,利用文献管理工具记录文献笔记,在未来的写作中我也会尝试用纸笔的方式针对文献记录手写笔记。阅读文献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已有文献,更在于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批判。笔者自己的写作经历和书中共鸣的一点是“每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献之后,都要尝试进行思考”[ 参见谢立斌:《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9页。]每读完一篇文献,笔者都会站起来几分钟,一方面适度活动,另一方面留出几分钟眼睛离开屏幕的时间进行思考。
最后,切忌贪恋文献输入,“通常而言,选题和文献阅读阶段所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应超过全部论文写作时间的三分之一,之后就应当开始下一阶段的构思工作。”[ 参见谢立斌:《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20页。]
在构思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创造富于逻辑性的框架,表现为他人通过小标题的架构即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时避免写成教科书、工作对策以及大型文献综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对选题进行调整。初稿的写作应当开始在构思完成的那一刻,书中提出“意识流写作”“口语化写作”的方法,想到之前和朋友常常戏称初稿的写作是一种“呕吐式”写作,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纠结难点和细节,保持一种写作的连贯性,后期再进行打磨。假设读者是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在情绪上也可以减少写出垃圾,无颜面对导师的内疚感。此前的读书笔记对后续初稿的写作也会有所助力。
“没有好的写作,只有好的重写”写作应当开始于搁置一段时间后,这样有助于获得一种“局外人”的视角,修改的顺序遵循由难到易的原则,框架-内容-语言-格式-脚注依次修改的顺序可以避免针对细节的调整付诸东流。修改框架时要关注标题之间是否符合逻辑,对内容的修改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无关语句大胆删去,相关语句重新组织,对个中观点进行文献核实,使得每一段或者每一部分构成一个完整闭环的推理,语言不必刻意追求“曲高和寡”,要求通顺,易于理解即可,如有余力,追求文采加持。在调控部分,最为受益的是关于保存文档的方法,通过时间来命名文档名称,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监控写作过程,防止文档丢失,放心进行删改。
三、在比较法的研究中走出思维定式
在比较法研究中,如何做到避免“外国的月亮更圆”的思维定式,同时合理运用比较解释进行说理论证。从功能主义比较的视角上来看,即使是不同法域,我们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德国的法律制度是基于德国的法律实践来制定,直接将其借鉴过来一定会遇到阻碍。
这一问题在宪法研究中会被放大,如在论证中国法院对基本权利的保护时,如何借鉴德国的相关经验?在前提基础上,德国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但中国不存在宪法法院。但通过说理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先考察得出结论:德国是通过普通法院而非宪法法院承担保护基本权利的职责,进一步,在我国的法治体系中,通过对宪法解释论证我国法院仍然有在职权范围内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的职责,进而探究法院如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护。[ 参见谢立斌:《论法院对基本权利的保护》,载《法学家》2012年第2期,第33页。]
最后,写出一份自己的好文章绝非易事,我希望自己忠诚于扎实的论证和准确的学术考据,在掌握方法后怀有一种可以步步推进,写好文章的伟大的自信,然后“准备被自己的才华吓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