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5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
其中,诺贝尔奖科学奖项的揭晓时间依次是——
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6日(周一)17时30分公布;
物理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7日(周二)17时45分公布;
化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8日(周三)17时45分揭晓。
![]()
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奖,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几乎囊括了20世纪以来最具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代表了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以下是2024年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教授维克托·安博斯和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加里·鲁弗肯,获奖理由是表彰他们发现microRNA(微小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物理学奖授予了约翰·霍普菲尔德和图灵奖得主、AI教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奠基性发现和发明”。
化学奖一半授予大卫·贝克,另一半则共同授予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M·詹珀,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
一般来说,许多突破性研究在刚发表时可能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或者其重要性并未被立即认识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发现被其他研究者验证、扩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价值时,其真正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诺贝尔奖的颁发时间与其所表彰的最早研究工作之间平均存在约20年的时差。这种“滞后效应”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个领域都普遍存在。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预测:
ChatGPT 的AI 模型参考了以下数据:过去 30 年诺奖得主与他们获奖前 10 年的科研产出;历届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布雷克鲁奖等风向标奖项的获奖记录;全球生物医学领域高被引论文网络。
基于以上数据,概率排序如下:囊性纤维化机制 + 疗法(48%)、Notch 信号通路(32%)、全球健康(儿童营养干预)(10%)、其他新兴分子机制(10%)。
模型认为,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有可能颁给 囊性纤维化机制研究及其临床疗法,如果委员会想回归基础,则 Notch 信号通路是最佳候选。而全球健康议题则取决于当年全球舆论与人道主义压力,属于冷门黑马。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预测: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热门人选
科睿唯安(Clarivate)在不久前公布了2025年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 2025)的获奖名单。此次共有22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入选,获奖研究涵盖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白血病干细胞治疗、食欲激素调控等。
该奖项的评选由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开展,会首先根据哪些研究人员的工作被引用2000次以上(只占全部论文的不到0.02%)做出初选,随后再由研究所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评选出获奖名单。
迄今,已有 83 位引文桂冠奖得主在一段时间后又摘得诺贝尔奖,其中 13 位在当年即获得诺贝尔奖,也有一些会在随后的几年内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评选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院士、单原子催化专家张涛,因其对单原子催化的开创性发展及应用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的化学奖,他由此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内地科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来源:科睿唯安官网)
一些学界的专家和机构由此预测,张涛院士也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其他2025年引文桂冠奖化学奖的获奖者包括:
1.因“揭示相分离生物分子凝聚体在细胞生化组织中的关键作用”而获奖的克利福德·布兰格温(Clifford P.Brangwynne,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安东尼·海曼(Anthony Hyman,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迈克尔·K·罗森(Michael K.Rosen,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这三人也曾共同获得威利生物医学奖(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2.因“在能量存储与转换技术领域取得了基础性突破和创新应用”而获奖的让-玛丽·塔拉松(Jean-Marie Tarascon,法国法兰西工学院),他曾在2011 年获得 ENI 奖,2005 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2009 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这些化学奖得主当然有可能继续在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中获奖,但除此之外,一些在研究领域上与化学有着相当重合度的研究人员也可能被考虑评上诺贝尔化学奖。比如今年的物理学引文桂冠奖得主,因提出一种“利用量子点中电子自旋作为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模型”而受到认可的大卫·迪文岑佐(David DiVincenzo,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丹尼尔·洛斯(Daniel Loss,瑞士巴塞尔大学)。
另外,因在“天体化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受到认可的埃文·范·迪肖克(Ewine van Dishoeck,荷兰莱顿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也是一直以来被很多诺奖观察者所看好的强力竞争者。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发现新分子或现象很难直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能够引领方法论创新或开启新研究方向的科学家,通常更符合评奖趋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