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薪资待遇
凌晨五点协助核酸采样、深夜十点调解邻里纠纷、节假日值守排查安全隐患……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承担着政策传达、民生服务、应急响应等繁重工作,堪称“全能管家”。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许多地区社区工作者的到手薪资不足3000元,这种“高负荷”与“低回报”的失衡,不仅挫伤了从业者积极性,更制约着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提高社区工作者薪资待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民生要事。
社区工作者的“忙”,早已超出传统认知中的“行政辅助”范畴。他们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既要逐户走访登记人口信息、宣传医保社保政策,又要协助社区老人完成养老认证、帮困难家庭申请救助,单是日常台账整理、居民需求对接,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他们更是应急处突的“一线先锋队”:疫情期间,连续数月无休组织核酸检测、配送生活物资;汛期来临,通宵值守排查危房、转移受灾群众;遇到邻里矛盾、物业纠纷,还要充当“调解员”,反复沟通协调直到问题解决。有社区工作者坦言:“每天工作10小时是常态,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居民一个电话就得随时到岗。”这种“白加黑”“五加二”的高强度工作,早已让这份职业脱离了“轻松稳定”的刻板印象。
然而,高强度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捉襟见肘”的收入。在全国多数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地区,社区工作者的到手薪资普遍在2500-3000元之间,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不足2000元。这个薪资水平,不仅远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更难以覆盖基本生活成本——租房、通勤、吃饭等开支后,几乎所剩无几,若家中有老人需要赡养、孩子需要抚养,经济压力更是雪上加霜。有从业者无奈表示:“看着身边同学月薪五六千,自己干着最累的活,拿着刚够糊口的工资,有时候真的想转行。”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现实,直接导致社区工作者队伍流动性大、人才留不住:年轻人大都不愿来,有经验的老员工也因薪资低纷纷离职,最终形成“招聘难、留人更难”的恶性循环。
更关键的是,社区工作者薪资偏低,最终损害的是基层治理的质量与民生服务的效率。薪资水平直接关联工作积极性:当从业者为生计发愁,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政策宣传可能流于形式,民生服务可能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而人才的流失,更让社区治理陷入“断层”——新入职的员工缺乏经验,需要时间磨合,导致工作衔接不畅,居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反观那些薪资待遇有保障的地区,社区工作者队伍更稳定,服务更主动:有的社区工作者主动学习新媒体技能,帮居民线上办理业务;有的定期走访特殊群体,建立“一人一档”帮扶台账,这些优质服务的背后,正是“无后顾之忧”的薪资保障在支撑。
提高社区工作者薪资待遇,不是“额外福利”,而是对基层劳动者的基本尊重,更是夯实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这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将社区工作者薪资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挂钩的薪资增长机制;同时完善福利保障,落实五险一金、带薪年假、绩效奖励等制度,让社区工作者“有钱拿、有保障、有奔头”。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让社区工作者真正安心、尽心地服务居民,让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更畅通,让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