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最近挺忙。
西贝的羊肉串,从“半成品加热”改成了“门店现穿现腌”,看似大刀阔斧搞改革,实则玩了一手“换汤不换药”的经典操作。
顾客一看:哦,现做的?那行,我信你。
可再一扒:肉还是冷冻的,生产日期是8月15日,保质期24个月——好家伙,这肉进冰箱比某些人的恋爱保鲜期还长。
![]()
贾老板仿佛在说:我骗你千百遍,你必须待我如初恋。只要我不说“预制”,你就不算被骗,对吧?
先说这“整改”改了个啥?
以前是串好了、腌好了、冻好了,拿回来一烤就上桌;现在是肉送来了、冻着、解冻、切块、穿串、腌制、再烤——多了一道“现场表演”,但核心没变:肉,还是那块冷冻肉。
这就像你点了个“现榨果汁”,店员当着你面把一包浓缩果浆兑水摇匀,还给你看“无添加”标签。
![]()
你问:这真是现榨的?
他答:当然!我们每杯都是现场制作,流程透明!可榨的不是水果,是你的智商。
西贝这波操作,本质就是一场“厨房舞台剧”。
厨师在后厨切肉、穿串、撒料,动作行云流水,观众(顾客)看得安心:“哎哟,这回真是现做的!”
可没人告诉你,那块肉在零下18度的冷库里,已经睡了两个月,醒来第一件事不是见阳光,而是被串在签子上烤熟。
![]()
更妙的是定价:9块钱一串,28克肉。
算下来,一斤羊肉串要近200块。这个价格,放在西贝,不算离谱;可放在“现做”这个概念下,就有点微妙了。
消费者心理是:你卖得贵,我认;但你得让我觉得值。如果“现做”只是把冷冻肉从“预串”变成“现串”,那这9块钱里,有多少是为“表演”买单,有多少是为“真材实料”买单?
有网友说:应该用当天现宰的鲜肉!
这要求确实高了点。大型连锁餐饮,全靠供应链支撑,不可能每家店门口杀只羊。用冷冻肉,合理;用内蒙古的牛羊肉,也算品质保障。问题不在“冷冻”,而在隐瞒”与“误导”。
当初没人说这是预制,顾客默认是现做;现在改了流程,宣传“门店现制”,又不主动说“仍用冷冻肉”,这不叫透明,这叫“选择性告知”。
![]()
贾国龙总说“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可现在消费者连睁着眼睛看都看不明白。你告诉我“不是预制菜”,但没说“不是冷冻肉”;你强调“现穿现腌”,但不提“解冻两小时”。
这种话术,像极了相亲时说“我没结过婚”,结果离了三次。
更讽刺的是,西贝一边被骂“预制刺客”,一边还得维持高端人设。它不能像街边烧烤摊那样坦荡说“咱用冻肉,便宜量足”,又不敢像高级餐厅那样真金白银上鲜肉。
于是只好走钢丝:既不想降成本,又想保口碑,结果两头不讨好。
其实,冷冻肉本身不是原罪。冷链技术成熟,冷冻羊肉解冻后口感损失有限,食品安全也有保障。
真正让人心寒的,是那种“我改了,所以你该原谅我”的傲慢姿态。仿佛消费者不是在意“吃啥”,而是在意“看啥”。只要表演到位,真相可以打折。
![]()
我们不是要西贝每串肉都用当天现宰的羊,而是希望它少一点“我以为你能懂”的狡辩,多一点“我直接告诉你”的坦诚。
你说用内蒙古羊肉,好,信你;你说一串28克,好,信你;但别把“从冷冻库拿出来”这一步,藏在“现做”的光环背后。
最后说句实在话:9块钱一串,28克肉,不算贵,也不算便宜。但如果你告诉我这是“现切鲜肉”,我吃出冻肉味,那我买的就不是烧烤,是心理落差。
餐饮最怕的,不是用料普通,而是人设崩塌。
贾老板,下次别再说“顾客是初恋”了。初恋可以被骗一次,但不会心甘情愿被涮一辈子。
真想挽回信任,不如直接贴张告示:“本店羊肉串,用内蒙古冷冻羊肉,现穿现烤,28克/串,9元/串,欢迎监督。”
简单,粗暴,但真诚。毕竟,饭可以凉,信任不能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