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俊采星驰(拼音:jùn cǎi xīng chí)原句为“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其中“俊采”指有才华的人(“采”通“寀”,意为官员或人才),“星驰”以星辰运行比喻人才流动的盛况,整体形容洪州(今南昌)人才济济、奋发有为的景象。寓意与象征
人才荟萃:比喻杰出人物密集如繁星,常见于对地域或群体中人才优势的赞美。
动态进取:“星驰”隐含人才活跃、奔走的态势,强调其积极贡献。
文学意象: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共同构成《滕王阁序》对洪州人文风貌的经典描述。
格物致知的理论阐释者朱熹与王阳明存在根本性差异:朱熹主张通过研究事物探求天理,王阳明则强调通过修正心念恢复良知。两宋理学与明代心学在此核心命题上形成不同路径。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四句真言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真言的背景与含义
这四句出自王阳明晚年对心学思想的总结,又称“四句教”或“心学四诀”,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表述。具体解析如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本性)超越善恶二元对立,是未受私欲遮蔽的纯粹状态,类似佛家“空性”或道家“自然”的境界。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产生意念活动时,因掺杂私欲而有了善恶分别,此为“已发”状态。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具备的道德判断力,能自然分辨善恶,如孟子所言“是非之心”。
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实践(格物)践行良知,去除恶念恶行,回归本心之善,即“致良知”的终极目标。解构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教”:心学智慧的四重维度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真言,是其思想的凝练总结,亦是通往“知行合一”的核心路径。这四句话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心的本质出发,到意的发动,再到良知的觉知,最终落脚于实践的格物,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修身与认知体系。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王阳明对“心”本质的界定,也是整个四句教的逻辑起点。这里的“心”,并非日常所言的情绪或思虑,而是指人先天具有的、纯粹的“本心”,是超越善恶二元对立的存在。它如同澄澈的明镜,本身无任何尘埃沾染,也无预设的善恶标签——善与恶的评判,并非本心自带的属性,而是后天意念与外物接触后产生的分别。就像天空本无阴晴之分,阴晴不过是云层聚散带来的现象;本心的“无善无恶”,不是否定善恶的存在,而是强调本心是一切善恶观念产生的基础,却不被善恶所束缚。这种对心体的认知,打破了传统儒学将善恶视为先天固化标准的思维,将道德判断的根源拉回到人的内在本心,为后续的“致良知”奠定了哲学根基。
 ![]()
 ![]()
当纯粹的心体与外界事物相遇,“有善有恶意之动”便随之发生。“意”是心的发动,是本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是善恶观念产生的关键环节。人心本无善恶,但当意念开始指向具体事物——或渴望、或厌恶、或认同、或排斥时,善恶的分别便随之显现。比如看到孩童落水,有人生起“救人”的意念,这便是善的发端;有人因怕麻烦生起“旁观”的意念,这便是恶的萌芽。意念的发动,让原本无分别的心体有了方向,也让道德选择有了具体的对象。王阳明强调“意之动”,并非要否定意念本身,而是提醒人们:善恶的根源不在外物,而在自己的意念——若能时刻觉察意念的动向,便能在善恶初现时便抓住关键,避免陷入错误的认知与行为。
在“意之动”产生善恶分别后,“知善知恶是良知”成为了判断与校正的核心准则。“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它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知识,而是人先天具有的、能本能辨别善恶的能力,是“本心”在道德判断上的直接显现。这种能力无需刻意培养,也无需依赖外在的礼法或典籍——就像人天生知道“孝亲”是善、“欺人”是恶,知道“恻隐之心”是善、“冷漠之心”是恶。王阳明曾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它如同心中的“指南针”,无论外界如何混乱,无论意念如何复杂,良知总能瞬间明辨善恶,给出最本真的道德判断。可惜的是,许多人因后天的私欲、偏见所遮蔽,导致良知被蒙蔽,无法发挥作用——就像明镜被尘埃覆盖,失去了映照的功能。而“致良知”的关键,便是去除这些遮蔽,让良知重新显现其本有的清明。
最终,所有的认知与觉察,都要落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实践中。这里的“格物”,与朱熹强调的“穷究事物之理”截然不同——王阳明将“格物”的重心从“外物”拉回到“内心”,认为“格物”的本质是“格心”,即通过实践去除意念中的“恶”,发扬意念中的“善”,让行为与良知保持一致。“为善去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当觉察到“懒惰”的恶念时,便起身行动,这是格物;当觉察到“嫉妒”的恶念时,便转念祝福,这是格物;当良知告知“此事当为”时,便立刻去做,不犹豫、不推诿,这更是格物。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而“为善去恶是格物”正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知(知善知恶)与行(为善去恶)不可分割,只有通过“为善去恶”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致良知”,让心体重新回归“无善无恶”的纯粹状态。
纵观这四句真言,从“心体”的本源,到“意念”的发动,再到“良知”的觉知,最后到“格物”的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它不只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一套可操作的修身方法:提醒人们从觉察自己的意念开始,依靠内在的良知辨别善恶,再通过具体的行动校正行为,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完善。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功利的目标所裹挟,陷入善恶的迷茫与选择的焦虑,而王阳明的四句教,恰如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道德的根源不在外界,而在自己的本心;幸福的关键不在他人的认可,而在内心的良知与行为的一致。读懂这四句话,便读懂了心学的核心,也握住了通往内心安宁与生命价值的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