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章鱼姐讲热点
编辑 |章鱼姐讲热点
本文共144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还记得战争初期,每当空袭警报响起,基辅市民或许还能在心底存有一丝侥幸:我们有“爱国者”,它能护我们周全。但在这个秋天,这份侥幸被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碎。曾经引以为傲的拦截率,从37%断崖式跌至近乎为零,那道守护天空的盾牌,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能看到弹雨、却无能为力的透明橱窗。地堡里的每一个夜晚,都变得格外漫长。
一、数据不会说谎:断崖式下跌的拦截率
看数据,有时候比看什么惊悚片都刺激。
根据伦敦“信息韧性中心”整理乌克兰空军自己公布的数据(咱先不管里头有没有水分,起码趋势是准的),俄军在2024年往后,导弹和无人机那是没少扔。但关键问题出在:乌克兰这边,能接住的越来越少了。
![]()
最扎眼的就是对弹道导弹的拦截。8月份,“爱国者”还能拦下37%的俄军弹道导弹,到了9月,这个数字骤降至惨不忍睹的6%。甚至到了10月1日,乌军面对4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交出了一份【成功拦截:0%】的白卷。
这意味什么?意味着俄军可能发射得更少了,但战果却更大了。用咱们的话说就是:以前是狂轰滥炸,现在是精准点穴,刀刀见血。
二、天盾为何失效?一场“矛”与“盾”的算法暗战
那么问题来了,乌军用的还是“爱国者”,俄军用的还是“伊斯坎德尔”和“匕首”,为啥之前能拦,现在就跟瞎了似的?
答案根本不是啥硬件大升级,而是一场藏在代码里的“神仙打架”。
西方官员和分析师戳破了真相:俄军给他们的导弹“刷了个新系统”!
![]()
想象一下:一枚俄军导弹,发射初期还老老实实按既定轨道飞,像个听话的学生。但在它即将砸到目标前的最后几秒钟,它突然“活了”过来!它开始进行诡异的、无法预测的“混淆”和“躲避”机动,就像足球守门员面对点球时,罚球球员在最后一步突然扭出一个“S”形——这谁防得住啊?
奥斯陆的导弹专家Fabian Hoffmann说得更直白:俄罗斯没花大价钱换硬件,就是通过软件调整了导引系统。在导弹落地前,你根本猜不到它这一轮设置了什么骚操作。
更让人绝望的是,在这场算法军备竞赛中,进攻方永远占尽先机。俄军打出一枚导弹,无论中与不中,都能立刻收集数据,分析“爱国者”的反应,然后快速升级导弹的“走位”程序。而防守方的“爱国者”系统呢?它需要先挨打,收集到失败的数据,再由后方工程师分析、调试、升级软件……等新系统送上前线,俄军的导弹,可能已经又“进化”了两代。
这就好比,对方已经用上了AI自瞄,你这边还在辛苦地手动瞄准,这仗还怎么打?
三、未来何去何从?更多的“爱国者”能否填上这个洞?
面对这个无底洞,泽连斯基团队在全球到处“化缘”。据说已经从以色列说服了2套“爱国者”,欧盟的10套也可能在路上。
![]()
但,更多的系统,真的能等于更高的拦截率吗?
章鱼姐觉得,这事儿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当拦截技术的核心算法被对手降维打击时,堆砌数量,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和政治姿态。这就好比你的手机系统有一个致命漏洞,你不去修补它,反而买来十个八个手机壳套上——这能防住黑客吗?
核心问题不解决,再多的“爱国者”,在开了智能“走位”的导弹面前,也像是一群行动迟缓的壮汉,空有一身力气,却打不中一个灵活的刺客。
战争,早已不再是钢铁洪流的对撞,更是硅晶片里一行行代码的无声厮杀。当导弹在天空跳起死亡的华尔兹,那座名为“安全”的堡垒,正在基辅的上空一点点瓦解。
我们隔着屏幕看数据,而数据背后,是无数人在地堡中煎熬的漫漫长夜。那道曾经闪耀的防空天网,如今还能守护住什么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