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为家事回了趟故乡阳泉,顺道去参观了新建的一座城市记忆主题场馆。
所谓城市记忆,便是列举那些“逝去的时光”,以城市命名的饭店早已消失不见,颇具年代感的东风剧场、工人俱乐部之类早已淹没在霓虹灯下。看着这些人造景观,似乎可以激发我些许的童年记忆。但我总觉得这种怀旧怪怪的,如果是从我个人的角度,那段时光最可宝贵的是青春,却已经消失不见。那些几十年之久却已经消失的“老字号”,只不过是埋入记忆深处的沉积层。他们不够久远,久远到可以作为文化脉络流传,他们不够切近,切近到仍然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是所谓工业城市记忆的尴尬之处,以人造景观来复活城市记忆,仿佛是这座老工业城市的一次鞭尸,有一种“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既视感。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足够新,巅峰时期却早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拿出集体时代的集体记忆,放在一种半新不旧的主题馆内,像一座城市蜡像馆,逼真又虚假。这段记忆专属于一两代人,这一两代人中,老人已经是风烛残年,中年已是步履沉重。对于年轻人,这与他们无关,不过是一出景观式的年代剧,并不熟悉。
这种隔膜感,来自于记忆的中断。就像我父母一代喜欢用XX厂来表示地名,这是老工业城市的专属,一个厂就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生活群落。这个群落在当代依然失效。
主题馆中,有一个作品,是阳泉市各个厂的厂牌,白色木牌黑色字体:阳泉市XX厂,那是曾经的荣耀,也是老工业城市特有的“大院”文化,所属工厂构成了城市生态的基本单位。父亲看着这一堆牌子,说了一句:“这哪是厂牌,这是工厂的灵牌”。
我醍醐灌顶,终于明白我在这个主题馆中,没有童年记忆被触发的温暖,反而感到迷茫。我的父母也是工人,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十八年,那些具体的街道、商铺、厂房我都熟悉,我却丝毫没有归乡的情怯,只因这些景观已经是死去的记忆。以工业为主题的城市分崩离析,以集体为组织形式、以重工业为生产方式的城市肌理已经消失。这种工业城市记忆,是一次招魂,但只让我感觉到是这座城市的灵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